首页 浙江语文试题

2020届新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浙江卷试题

2020-05-03 10:33

2020届新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浙江卷第三卷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溯(sù) 隽(jùn)永 忙不迭(dié) 返璞(pú)归真

B.信笺(qiān) 洗漱(shù) 一溜(liù)烟 恪(kè)守不渝

C.收敛(liǎn)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 敷衍塞(sè)责

D.整饬(chì) 框(kuàng)架 肇(zhào)事者 心无旁鹜(w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水浒传》第七回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极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甲】张大春在《小说穆类》里说,达四个“把”字,一个“用”字,一个“将”字,是为了“补强动感”。如果统统去掉,简洁是简洁了,“智深”这个主语却负担太重,拖不动后面一大串动作,弄成尾大不掉。

【乙】可我不这样认为。施耐庵意不在此,他要写智深的“粗人偏细”。别以为花和尚一味鲁莽,他在江湖上行走得多了,非常机警。这倒拔垂杨柳一节,便写智深不敢掉以轻心。“相了一相”是打量了一下,心理上先有个基本的考量。后面每一个“把”字,都在试试点踩得准不准,劲吃得着吃不着,这也暗示垂杨柳并不好拔,万一拨不出,会教众泼皮们嗤笑了去。【丙】这段文字虽然一挥而就,却故意放慢了镜头、分解了动作,令人感到势大力沉。这就叫“笔下要涩,摸着如有筋”。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尾大不掉 B.一味 C.考量 D.一挥而就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五年来,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剪接体三维结构,一个个世界级难题从中国高校走出,中国高等教育迸发的力量,正在推动中国科技走到世界最前沿。

B.绍兴是鲁迅的故乡,绍兴提出要建设文学之城,以与世界接轨,并运用鲁迅的影响力实施大师对话,探索中国文化巨匠走向世界的新途径。

C.随着旅游消费的变革升级,游客需求趋于品质化,今年国庆假期自驾自助游成为主流——邻近省市间的“串门式旅游”和京津鲁豫游成为热门。

D.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美国、英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冷冻电镜技术发展中取得的开拓性贡献。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个字。

近日,西安一家写字楼里出现了一家“共享自习室”,有偿供人们在此看书、自习。对此,很多人觉得非常新鲜。其实,__________________,一些城市早在去年就出现了类似的项 目,而在韩国等国家,更是一直存在着“学习包厢”等各种形态的自习室。一些人认为“想学 习在哪都可以学”,这实则是太过理想化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学得进去。“共享自习室”,其功能指向比图书馆、咖啡馆更加明确,那就是“学习”。身处这种环境中,玩手机、打游戏、看剧的可能性更低,__________________。除了提供场地 ,提供学习的氛围同样是“共享学习室”的价值。而这,也是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的理由之一。

5、下面是2019年9月17日北京冬奥组委公布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请说明其形象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2020届新高考语文模拟导航卷浙江卷试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上海是我国最早使用电灯的城市。1882年,中国第一批电线杆在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一带矗立起来。然而随着各种通信杆、信号杆、路名牌杆的增多,一条条盘亘在道路上空的架空线成了“黑色污染”,这些曾经记载着城市发展历程的“电线木头”更是成了城市治理的难点。

领街上海“城市家具”焕颜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的鲍诗度教授一直在各个场合呼吁:“城市家具,不等于城市公共设施。”据他介绍,“城市家具”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我国常用“城市设施”“公共设施”等词语来表示。不同名称的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理解的差别。在他看来,城市不只是一个工作生活的聚集地,而是属于每位市民的大家庭,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各类景观场所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视为“家具”,其实是想让城市建设带有感性温度和人文关怀。

目前,上海正在推进“夜间经济”和垃圾分类新时尚,“城市家具”的建设和管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鲍诗度团队在设计改造时对路灯的高度及设置地点进行了规划,导入了现代、智能、环保的先进技术,在体现历史的同时,打造引领时尚的示范道路。在垃圾分类方面,鲍诗度团队建议设立太阳能智能压缩分类垃圾桶,将垃圾体积压缩至原来的五分之一,从而大大降低垃圾转运频率,减少清运当中的二次污染。

(摘编自《“数据美学”让路灯线缆成为有美感的“城市家具”》,《文汇报》2019年8月23日)

材料二

自2019年7月1日零时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所有垃圾都将被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及可回收垃圾四类,居民小区都换上了带有相应颜色标识的垃圾桶。从垃圾产生的源头直到末端处理,上海要实行全流程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市民一旦违规混合投放垃圾,将被处以最高200元罚款,可谓“史上最严垃圾分类”。

实际上,不只是上海,很多超大城市也纷纷加入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队伍中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那么,垃圾分类究竟该如何分?专家结合实践如是说:“居民习惯要改变,做到“随手分’;规则设计要精细,避免‘一刀切’;设施短板要补齐,不能‘走捷径’。”

(摘编自《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光明日报》2019年7月4日)

材料三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牵挂着垃圾分类这件“小事”,并多次做出重要部署。

近年来,广东省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广州和深圳两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可以说,垃圾分类作为当前的新时尚,正在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还未成为人们的习惯,各地的推进情况差异较大。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人们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垃圾分类并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一个科学体系,它综合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城市的管理水平、民众的素质高低。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垃圾分类与民生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着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没有退路,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把垃圾分类工作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要充分考虑省情,既不育目地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也不搞“一刀切”式的简单执行,广州、深圳要率先探索形成经验,珠三角城市要整体上走在全省的前列,粤东、粤西、粤北要及时跟上。

(摘编自《推动垃圾分类由新时尚成为好习惯》,《南方日报》2019年8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城市家具”的理念,我们应把城市基础设施视为家庭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城市建设便带有了感性温度和人文关怀。

B.在垃圾分类方面,鲍诗度团队运用“城市家具”的理念,建议设立太阳能智能压缩分类垃圾桶,通过压缩垃圾体来减少二次污染。

C.数据表明,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超大城市正在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预计到2025年,这个系统将在全国重点城市基本建成。

D.垃圾分类涉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各地的推进情况差异较大,有关方面认为,要充分考虑省情,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违规罚款制度有望帮助居民改正不良习惯。

B.专家认为,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居民不能“走捷径”,要养成“随手分”的习惯,避免“一刀切”。

C.垃圾分类貌似是小事,却可从“小切口推动大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此事,并均做出重要部署。

D.在广州、上海等地,垃圾分类正悄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要让这种新时尚成为人们的习惯,还任重而道远。

(3)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我们应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至亲

孙春平

入冬后,邢老汉又开始关注起北京的天气预报。他对老伴说,北京又有霾了,别说吸,听一听都觉憋得慌。老伴回道,那你就跟闺女说。老邢说,你说吧。老伴说,你说嘛。

当晚,老邢给女儿打去电话,说你那儿又有霾了,还是让晶晶来大连住一阵吧。孩子还小,可不能让她招惹上什么病。女儿说,我和晶晶爸也是这么商量的,可这一阵他总出差,我也正赶上有几节公开课要准备,时间真是挤不开。等过一阵,就把晶晶送回去。晶晶也整天喊想姥姥姥爷呢。老邢说,看你这孩子,我老头就那么度物,连几步道都走不动了?做好准备吧,也就这 几天,我去接晶晶。

老邢是第二天入夜时分去的北京。这个时节,车票好买,高铁的票充裕,K打头的卧铺也不需找人求人,但老邢都不要,他只买硬座。不就是坐一宿车吗,比高铁多坐七八个钟头,省200多元钱呢,那些外出打工的,干啥活计一天能挣这么多?过日子呀,不能不算计,老两口一月的退 休金加一起也不过500多元,想想当年厕所里咱都挤过,这就可比天上啦!

老邢到了女儿家,已是近晌。好在腰间挂着女儿家的钥匙,进了门就可松松腿脚了。现在的年轻人呀,也不知咋想的,念完大学非留在北京,虽说挣得不少,听那数字都惊人,可那开销也吓人,光租这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就得先把一个人的工资交出去。老邢用手机给女儿发去短信:“我已到家。你晚上下班不用急,我去幼儿园接晶晶。”女儿在中学当老师,不知是不是正上课,发短信牢靠,省得打扰。

女儿是中午打回的电话,说老爸,你怎么这么快就来了?老邢说,商量妥的事,说来就来嘛。你晌午要是有工夫,就抓紧给我订张回去的票,最好是明天的,别到时抓瞎。

女儿晚上带回了羊肉卷,还有火锅调料和各式蔬菜,这是父亲的最爱,又快捷方便。三口人团团围坐,老邢问,车票订好了吧?女儿说,非得明天吗?你在家好好休息两天,周末晶晶爸也出差回来了。老邢说,看天气预报,这两天的空气也好不到哪儿去,我还是带晶晶快回去吧。再说,我也惦着你妈,年年一到这时候,她上下楼就费劲。女儿说,那我就给您和晶晶订两张票吧,一人一个座,不然,你总抱着她,您累,她也累。老邢听此言,有些急,嗓门也高了,说晶晶才四岁,哪用得着买票?居家过日子,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再说,我估摸着,你肯定要给我买高铁票,这我不跟你犟,不过四五个钟头的事,说说话就到家了。女儿给老邢夹涮好的肉,笑说,爸,您怎么就这么犟呢?老邢说铁水入了砂模,定了型。我就这性子,你妈都将就我。

第二天,女儿串了两节课,一直将一老一少送上车。安顿好行囊,她四处撒目,见前排还有一个靠窗的位置空着,便问相邻的先生,大哥,这座有人吗?先生摇头,不知是否定,还是表示不知。女儿将晶晶抱过来,送到空位上,说那你就先在这儿坐,不能总让姥爷抱,也不能到处跑,知道吗?

那天的旅程,真的很舒适,也很轻松。难得的是,晶晶坐的那个空位一直没人来。快到大连时,女儿的电话打过来,正缠在姥爷怀里吸酸扔的晶晶听了声音便抢去手机,说妈妈,我今天没让姥爷抱,我还睡了一大觉呢。

到家里,晶晶又将这话很夸耀地说给了姥姥。老伴问老邢,给孩子也买票了?老邢长叹了一口气,说反正我让只买一张票,可我估摸着,八成还是花了那份钱了,不然,世上哪有那么碰巧的事?

晶晶跑乏了,一入夜,便早早蜷在姥爷姥姥中间睡着了。老伴见老邢瞪着两眼望天棚,说你也不用心疼那几个钱儿。女儿是怕委屈了孩子,谁身上掉下的肉谁心疼,晶晶在幼儿园天天中午要睡一觉,还能总趴在你怀里呀?老邢腾地一下坐起身,低着嗓子吼,咱闺女自打八岁跟你到了这个家,是啥样还用你告诉我!她怕老爸累,又怕老爸心疼钱,才琢磨出这么个小招子。我老头子还不至于那么不识好歹吧,我这是心里热乎啊。亏了你是亲妈,咋就歪出这样的话来?

窗帘的缝隙中,泄进水一般的月光。老伴的手伸过来,抓住老邢的手掌,说,不心疼就好。早点睡吧,折腾了两三天,也得好好歇歇了。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北京又有霾了”写起,意在表现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揭示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B.小说写老邢在去北京时只买硬座,买回程票时又坚决不同意给晶晶买票,这些细节都显示出老邢节俭的性格特征。

C.小说中写“难得的是,晶晶坐的那个空位一直没人来”,为下文老邢估摸“八成还是花了那份钱了”做了铺垫。

D.小说首尾描写夫妻间的对话既表现出老邢直爽的性格也反映出这对半路夫妻相互理解,感情融洽。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小说以“至亲”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探究。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 ”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 肃论及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 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与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B.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C.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D.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和四年” 中“太和”是年号。文中的“黄初”“ 正始”都是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出为广平太守” 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而“拜议郎”的“拜”表示授予官职。

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三国志》也是纪传体史书。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常见体例。

D.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或称号;而“谥号”是古时帝王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他认为,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D.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

(2)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只有形与影相随,孤寂难耐 。“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朱熹《论语集注》)

(1)“述而不作”的“述”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朱熹认为“述而不作”是孔子_____ ___________品德的体现。

(2)联系现实评价孔子的“述而不作”。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出箫声的悲伤感人。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而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跃令世人瞻目: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从港澳回归到加入世贸,从中国桥到中国网。

以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为建国70周年献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