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2025-07-18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规则: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

第八条 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严格执行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执行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对考生的相关照顾政策。

第九条 学校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分专业招生人数以当地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也可登录学校招生网站查询。

第十条 学校招生类别有理工类、文史类和综合改革类,高考改革试点的省(直辖市)按其有关规定执行。机械类、仪器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实行大类招生。

第十一条 学校预留不超过招生计划总数1%的计划,用于生源质量调控及解决同分考生的录取问题。预留计划坚持质量优先、公开透明的原则投放使用。

第十二条 对于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学校调档比例为100%,按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录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志愿顺序靠前的考生;对于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学校调档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5%,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不设志愿级差。相同志愿的考生按投档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投档成绩相同时,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成绩,单科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第十三条 进档考生按照“分数优先,遵循专业志愿”的原则分配专业,不设专业级差。

第十四条 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由各省级招办按照规定加分投档(不做分省计划的招生类型不适用),在调档和分配专业时均予以认可。

第十五条 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内地西藏高中班和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的录取规则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的录取规则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学校在高考改革试点的省(直辖市)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按照学校向其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报送并公布的要求执行,招生录取工作按照各省(直辖市)公布的改革方案及有关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学校在江苏省的录取规则为:按先分数(即投档分)后等级的录取办法录取。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B+B及以上,必测科目等级要求为合格以上。若投档分相同,则按语文、数学2门科目的原始分与附加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仍相同,则按选测科目等级高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第十八条 学校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

第十九条 学校在北京市“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农村专项计划”的录取规则按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其中,“外培计划”要求英语成绩不低于110分。

第二十条 学校翻译专业只限英语语种的考生报考,其它专业不限报考语种,但学校外语公共课教学目前只开设英语课程,非英语语种考生入校后外语公共课只能选择英语。

第二十一条 学校无男、女生比例限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智能交互设计(本科)工学机械类
智能感知工程(本科)工学仪器类
人工智能(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机器人工程(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质量管理工程(本科)管理学工业工程类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信息安全(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应用统计学(本科)理学统计学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电气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能源动力类
物联网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网络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自动化(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通信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工学仪器类
工业设计(本科)工学机械类
车辆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机械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审计学(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翻译(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电子商务(本科)管理学电子商务类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市场营销(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传播学(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经济学(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
会计学(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高考报考后,录取结果通常在填报志愿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布。根据历年的情况,具体时间如下:

1. 提前批次:预计在7月上旬就可以查询到录取结果。提前批次是高考志愿中最早进行的一批,因此录取结果也会相对较早出来。

2. 本科批:预计在填报志愿后25天左右可以查到录取结果。本科批通常在提前批次之后进行。

3. 专科批次:专科批次的录取结果通常会在填报后的5-7天或10天左右公布,具体取决于所在省份的录取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省之间公布时间有差异,具体还是以当地招生办出的公告为准。此外,每年招生期间,有些骗子可能会利用家长和考生对录取信息不了解的空子,因此考生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泄露给别人,所有考生均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状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简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信息类学科齐全、信息特色鲜明,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源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8年多源汇流成立北京机械学院,1990年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归机械电子工业部领导。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78年创建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隶属电子工业部,1997年合并成立新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正式合并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学校1958年开始大规模本科教育,198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2018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获批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全日制本科教育、硕博研究生教育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沙河、小营、金台路、酒仙桥四个校区,占地面积81万余平米,设有二级教学单位15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52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264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18人,留学生109人。在长达8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融入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军工特色、行业特色,积淀了“勤以为学 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
11528
全日制本科生(人)
46
本科专业(个)
14
国家一流专业(个)
1018
现有专任教师(人)
1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个)
400+
授权发明专利(项)
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发展迈向新征程。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聚焦主责主业,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使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领域。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把握高精尖产业发展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和首都新发展格局,完成了主体搬迁入驻沙河校区、构建起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部地共建等大事,荣获“首都劳动奖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坚持特色优势,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现有46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9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实现“信息+ 智能+”专业全覆盖,专业大类“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全覆盖。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4种。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以及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改革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国家级金奖、银奖。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第6次获国赛铜奖,居市属应用型高校第一。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中,评级A+,持续位居TOP2%。毕业生薪酬长期稳居薪酬网排名全国前40名。
坚持师德为先,师资队伍水平不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1018人,其中70%具有博士学位,60%具有高级职称,拥有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522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7人,北京学者3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3人,北京市师德榜样、师德先锋、优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和首都教育先锋先进个人11人。共有9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其中,2人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北京市优秀德育先进集体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及省部级团队35个。
坚持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实力持续提升。立足国家和首都亟需,聚焦优势注重交叉,稳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6个学科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前50%。现有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参与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北京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1个。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实现学科对本科专业、优势学科对一流本科专业的支撑全覆盖。
坚持主动融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焦国家战略及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需求,初步形成五大优势科研领域。推进科技工作六大工程,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总量达2.5亿元。现有省部级与行业重点科研机构34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2023年成为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媒体融合学科交叉联盟首批成员,共建数据智能创新研发基地。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入选北京市首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成为北京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等领域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近三年,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加快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数据截至2025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