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张昆太四市2024学年高三上期初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09-24 19:14

江苏省常张昆太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初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放一起比较下他们音乐的不同特色。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的文章中这样的比较屡见不鲜,许多人爱把他们进行对比,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柴可夫斯基这样对比:“莫扎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掌握得深刻,他的气势没有那样宽广……他的音乐中没有主观性的悲剧成分,而这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是表现得那么强劲的。”丰子恺这样说:“贝多芬……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实在是这英雄心的表现。在莫扎特,音乐是音的建筑,其存在的意义仅在于音乐美。至于贝多芬,则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故更有光辉。即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则是灵魂的艺术。”《音乐的故事》的作者保罗·贝克说:“人们有时把莫扎特和贝多芬称作音乐界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前者注重结构的完美,后者则喜欢气势的恢宏。有时也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比作歌德和席勒,前者的作品纯朴自然,而后者的作品感情浓烈、内涵丰富。”

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拿二者对比的人的心目中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态度以及对艺术人生的态度。

我更愿意从这一点来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即他们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之所以选择人生苦难这一点来作为比较基点,是因为这是他们两人共有的,无论是人生还是艺术,都是他们共有的磨难,也是他们共有的财富。

疾病、贫穷、孤独、嫉妒、倾轧……如黑蝙蝠的影子一样紧紧跟随他们。谁会比他们更悲惨呢?只不过,贝多芬比莫扎特多了耳聋的悲惨,莫扎特比贝多芬多了早逝的悲惨。而且,同样生活在维也纳,莫扎特要贫寒得多,贝多芬虽有过贫穷的童年,但到维也纳不久就得到宫廷顾问官勃朗宁夫人的资助。同样死在维也纳,莫扎特的葬礼比起贝多芬由维也纳政府出面举办的2万人参加的葬礼,显得凄凉万分,他没钱买墓地,他到底埋在哪里也无人说得清。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们的音乐中是那样不同。傅雷说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评价说:“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一个“天使”,一个“天籁”,傅雷特意用了这样两个词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这是他对莫扎特的独特理解。这不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的恬淡,不是“闲云不作雨,故傍青山飞”式的超然,不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式的喜悦……莫扎特对痛苦和苦难不是视而不见的回避和如禅家般的超脱,而是把它嚼碎化为肥料重新撒进土地,不是让它再长出带刺的仙人掌,而是让它开出芬芳美丽的鲜花。

贝多芬和莫扎特不同,他对于苦难的反抗之心很强烈,这明晰地刻印在他的行为轨迹和乐思中。当得知自己患病将致耳聋的消息后,他痛苦地诉说:“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一切心爱的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自私的世界上!”“两年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当然,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苦难,他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以起伏跌宕的姿态勾勒了自己的行为曲线。

他的音乐里,听得到明确的主观意图,棱角鲜明的性格,抽象的哲学意义,史诗般宏大叙事的胸怀。他把苦难演绎得极其充分,不是渲染宣泄它,而是重视超拔它,以此反弹于乐思中乃至对传统音乐创作规范的突破上。因此,即使在苦难的深渊也有对欢乐的讴歌,如第九交响乐末乐章的《欢乐颂》,就有排山倒海的力量。那力量,是大众的,是你我都有的。

贝多芬和莫扎特在生活经历上有那样多共同点,但在音乐表现上却是那样不同,其中一个原因,是莫扎特短暂的一生都沉浸在音乐中,音乐融化了他,他自己也化为了音乐;而贝多芬从小就喜爱哲学和文学,年轻时爱读莎士比亚、莱辛、歌德的作品,曾专门拜访过歌德,把自己根据歌德的诗谱写的康塔塔总谱献给了歌德,还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他比莫扎特吸收了更多营养。

贝多芬说:“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在这一点上,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一致的。他们的音乐在这一交叉点上汇合。所以,我们在贝多芬的某些音乐中听到莫扎特的影子,不会感到奇怪。

傅雷说:“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双子星座。莫扎特在室内乐、交响乐、协奏曲和歌剧几个方面全方位出击,贝多芬以横空出世的交响乐震响世界,将器乐理想发挥到那个时代的极致,挥舞着时代大旗。在世界上所有的音乐家中,没有谁比他们两人更适合于我们中国人了。他们两人的音乐也是抚慰和激励世界所有人的艺术,至今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摘编自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常被放一起比较,既说明两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也与他们的音乐特色、对艺术人生的态度给人带来的启示有关。

B. 柴可夫斯基、保罗·贝克都说到贝多芬的音乐有气势和强烈情感;丰子恺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艺术,在这点上比莫扎特的音乐更有光辉。

C.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生活比贝多芬更贫寒、凄凉,他不像贝多芬有人资助,直到去世都很拮据,因此他的音乐没有反抗之声,有的是忍耐。

D. 交响乐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体现他的艺术追求,代表他的世界性成就,器乐理想在贝多芬那里发挥到了一个时代的极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丰子恺与傅雷在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上有所不同,傅雷对莫扎特的音乐有独特的认识。

B. 贝多芬的音乐与文学、哲学有密切联系,他的音乐有为诗歌谱曲的,有体现哲学意义的。

C. 《欢乐颂》里欢乐的讴歌,体现了贝多芬对耳聋等厄运痛苦的超越,因此具有巨大力量。

D. 贝多芬的音乐更符合大众的欣赏需求,比莫扎特的音乐更贴近日常,离我们的生活更近。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傅雷《傅雷家书》)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

C.必须有某种精神气候,某种才干才能发展。(丹纳《艺术哲学》)

D.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

4.傅雷用“天使”“天籁”形容莫扎特的音乐,为了证明这样评价是恰当的,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作者将莫扎特和贝多芬进行比较时,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 “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8. 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情者不饰,而事实见矣。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贤不肖各反其质。行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纯朴以事其上。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则各当其任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瞻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行A其B情C不D雕E其F素G蒙H厚I 纯J朴K以L事M其N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同“现”,显现、显露的意思,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意思不相同。

B.曹,辈、等、属,相当于“们”,杜甫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的“曹”意思与之相同。

C.故,旧例、成规的意思,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一样。

D.毕,全,“毕力”即竭尽全力,成语“殚精毕力”“同心毕力”的“毕力”都是这个意思。

12 .下列对 原文 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贤能的君主,并非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是能抓住执政的关键,懂得治官的根本,这样事少而国家治理得好,奸邪之人也不会到来。

B. 理想的政治社会,百官能各任其职,臣民能以真情真诚来对待君主。而君主应善于听取有用的言论,明理义,立法度,远小人。

C. 赵襄子任命任登为中牟令,任命瞻胥己为中大夫,相国不赞同赵襄子的做法,认为任人太容易,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

D. 工匠建宫室的比喻,论证了君主善于用人的道理;夏至日想让夜长、射鱼冲着天想射中的比喻,则形象论证了不善用人的情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2)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14 . 君主在任人时应避免哪些弊病?请简要概括。(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师厚接花

黄庭坚

妙手从心得①,接花如有神。根株穰下土,颜色洛阳春。

雍②也本犁子,仲由③元鄙人。升堂与入室,只在一挥斤④。

[注] ①《庄子》记载“轮扁斫轮”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②雍:孔子的学生冉雍。③仲由:孔子的学生子路。④《庄子》记载“挥斤”事:“郢人垩……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承接题目,咏师厚接花,“妙手”“有神”写出了师厚嫁接花艺的水平高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从生于穰县土壤的植株到美丽绽放、名闻天下的洛阳牡丹花,可见嫁接培育技艺的精妙,给人画面感。

C. 孔子的弟子雍、仲由本来出身低微,后都“升堂”“入室”,关键在于“挥斤”妙手,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

D. 整首诗笔调轻快,前四句、后四句的内容衔接过渡自然,结尾处的“挥斤”又与开头的“妙手”巧妙地呼应。

16. 宋诗尚理,这首诗在说理时形象而不枯涩,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诗句“《离骚》未尽灵均恨”中的“灵均”是爱国诗人屈原,“灵均”出自《离骚》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而爱人始终是守天下的关键,正如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秦国就不会迅速灭亡。

(3)“啸”作为一种吟咏方式,常在古诗文中出现,可排遣苦闷,可寄傲自得……承载文人情感,请举出两例: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现阶段,②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③眼健康不容乐观。④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⑤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50%以上,⑥且年龄随着增长,⑦近视率也在增高。⑧儿童青少年近视任务还很艰巨,⑨需要持续做好相关工作,⑩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

一些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 A 。我们应落实“双减”等政策要求,让中小学生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在全社会营造爱眼护眼的良好环境。

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家长是孩子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为孩子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严格控制 B 。

眼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保护孩子眼健康, C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眼科发展迅速,不少县级医院设置了眼科,具备了一定的眼科手术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眼科医师数量较少,还难以完全满足儿童青少年就诊需求。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我们应凝聚合力、共同努力。

18.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种对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谢昆明七年的寄居。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经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挥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要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如今回到北平,眼前的种种陷入比战时更为纷纭的状况,终日坐在城圈子里,再也没有原野的风梳栉我的心灵,而昆明的山水竟好像成为我理想中的山水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所有田埂上的小草和山坡上的树木”,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2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22. 文中加点的“梳栉”一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述理由。(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晨的一句温馨问候,可以成全一天的好心情;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可以带给人心灵的慰藉;书里的一句劝诫,可以给予青年成长的启示或警省;互联网上的一句评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

有时候,一句话很轻,轻得微不足道;有时候,一句话又很重,有着无穷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不存在因果关系)

2.D(结论不合理)

3.C(C项主要强调时代精神对艺术创造的作用)

4.

①引用古诗,列举中国古代诗歌体现诗人对待苦难的方式,与莫扎特音乐体现的他对待苦难的态度进行直观比较,突出不同。

②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证明莫扎特的音乐是“美丽的鲜花”,有“天使般的温柔”,是自然而然的(苦难“嚼碎”化为艺术“肥料”)。(每点2分)

5.

①他们都经历人生苦难,他们面对苦难的态度都在音乐中得到艺术的表现。

②莫扎特把自己的痛苦化为温柔的音符,他的音乐抚慰人心、给人信心;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与苦难斗争,他的音乐具有超拔苦难的强烈意义。

③莫扎特将自己与音乐相融,贝多芬吸收了文学等元素,这是他们音乐表现上不同的原因之一。

④他们都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都给人带来力量,具有永恒价值。(每点2分,答出3点6分)

6.B(“邮差挂铃铛”不对)

7.C(“仅用侧面描写”不对)

8.

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2分)

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任意一方面2分)

9.

①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以及“我们”对村民真切关心与感激的情意。

②叙述语言质朴,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③以第一人称写,真实自然,便于抒情,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每点2分)

10.CGK

11. A(“意思不相同”错)

12. C(“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不对)

13.(1)任登举荐的人,我又要亲耳听、亲眼看他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或“耳闻目视”)就无尽无休了。(翻译重点:“所举”,“耳”“目”词类活用,“是”,“已”)

(2)横渡长江的人依靠的是船,到远处去的人依靠的是良马,成就霸业的人依靠的是贤人。(翻译重点:“绝”“江”“托”“致”“骥”“霸王”)

14. ①任人不当(或:不能任用贤人,亲佞远贤,以爱憎任人等,意思对即可);②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任人却不能真正用人);③让人做事却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用人却与不知者议之)。(每点1分)

15. C(“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理解有误)

16.

①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育人之理,通俗易懂,有生活之趣。前四句写接花精妙技艺,自然引出后四句感悟,联想到人才培养,老师点拨指引很重要。

②借用典故使道理出之于形象,具体可感,语出新意。活用《庄子》轮扁斫轮、匠石运斤成风的生动故事,将接花和育人道理连贯为一体,启人思考。(每点3分。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偃仰啸歌/登东皋以舒啸/弹琴复长啸/扣舷独啸/啸傲东轩下/何妨吟啸且徐行

18. ④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删除“根据”或“显示”)

⑥ 且随着年龄增长(“年龄随着”改为“随着年龄”)

⑧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近视任务”改为“近视防控任务”)

19. A容易导致近视 B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C还需完善眼科建设

20.

①原文以“任何一棵”独立成两句,反复强调,突出昆明的一草一木都给我很多启示,对我影响至深,更具抒情性;

②原文整句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更强,与上下文的内容及风格都更和谐。(每点2分)

21.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要。

22.

①本义是梳理,这里形容原野的风像细密的梳子梳过头发一样抚慰浸润我的心灵,形象生动;

②把风拟人化,赋予人的动作,用词典雅有文采。(任意1点2分)

参考译文

贤明的君主,不是普遍地明察万事万物,而是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有道术的君主,不是一切都亲自去做,而是要明了治理百官的根本。明了治理百官的根本,所以事情少而国家太平。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所以权势集中而奸邪止息。奸邪止息,那么游说邪道的人不来,真情也能了解了。真情不虚饰,事实就能显现了。政治最完美的社会,百姓不喜好空话假话,不喜好邪说流言,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各自都恢复其本来面目。行为真诚,朴实不雕饰,敦厚淳朴,以此来侍奉君主。这样,巧的、笨的、愚蠢的、聪明的、勇敢的、懦弱的,都可以因此而变动官职,官职调整好了,他们各自就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了。君主依照生命的天性行事,去掉爱憎之心,听取有用的言论,这叫做听朝。凡是听朝,都是君臣共同招致理义,共同确立法度。君王依照天性行事,那么讲求理义的人就会到来了,法度的效用就会确立了,乖僻奸邪的小人就会退去了,贪婪伪诈的人就会远离了。所以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除掉奸邪;除掉奸邪的关键,在于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关键,在于研习方法;研习方法的关键,在于懂得生命的天性。

赵襄子当政时,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向上汇报政事时,对赵襄子说:“中牟有位士人叫瞻胥己,请您召见他。”赵襄子接见了他并任命他为中大夫。相国说:“我猜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他才能如何吧!当中大夫,竟是这样容易吗?这不是晋国的成法。”赵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耳闻并且亲眼见到他的情况了。任登举荐的人,我又要亲耳听、亲眼看他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无尽无休了。”于是就不再询问,任用瞻胥己为中大夫。赵襄子还需做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人,那么贤能的人就把力量全部献出来了。

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或者让他做事却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依靠的是船,到远处去的人依靠的是良马,成就霸业的人依靠的是贤人。不任用父兄与子弟,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钓鱼的人与仇人、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治理国家、建立功名的原则,要求君主不得不这样。这就如同大工匠建造宫室,度量一下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量度版筑的数量和长度就知道要用多少人工。成就霸业的固然有人,亡国的也有人在。任用的人不恰当却想要建立功业,这就好像在夏至这一天却想让夜长,射鱼时冲着天却想射中一样。舜、禹对此尚且无可奈何,更何况普通的君主呢?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晨的一句温馨问候,可以成全一天的好心情;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可以带给人心灵的慰藉;书里的一句劝诫,可以给予青年成长的启示或警省;互联网上的一句评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

有时候,一句话很轻,轻得微不足道;有时候,一句话又很重,有着无穷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句话的力量——浅议语言的影响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传承文化、历史的工具。从古至今,无论是高雅的诗词,还是日常的对话,语言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而其中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正如材料所说,有时候,一句话很轻,轻得微不足道;有时候,一句话又很重,有着无穷的力量。

我曾读过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年迈的母亲,为了劝诫儿子勤勉奋斗,对他说的一句简单却寓意深远的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轻描淡写,却道出了时间的珍贵与行动的重要性。它让我想起了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无论何时,开始行动总比空想或等待更有意义。

又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结合,是知识的力量和经验的价值。它使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深知只有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内涵。就像那句老话所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做过的才能真正理解。”

再如互联网上的一句评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带给人心灵的慰藉;一句真心的祝福可能带给人一天的好心情。这充分说明了语言不仅有教育功能,还有慰藉功能。

有时候一句话看似微不足道,却可以成全很多事情。比如那句“我爱你”,它可以化解矛盾,拉近关系;它可以让人感到被爱,感到温暖;它可以让人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可以大不相同。一句简单的话如果用得恰当及时,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推动人们前进。

同样,一句话也可以带来伤害。一句刻薄的话可以让人的心灵受到创伤;一句恶毒的话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恶劣;一句无理的话可以让人们的感情变得疏远。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需要慎重考虑,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总的来说,一句话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像春雨一样滋润人们的心灵,也可以像利剑一样刺伤人们的感情。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积极、温暖、鼓励的话语去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情感,去关爱他人。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关爱和温暖,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正如有句话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让我们用温暖的话语去面对这个世界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