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09-21 21:36

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即土地神,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
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
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
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
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 ( )
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
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得出手的本领  高明昌
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老母亲一一道来,我想了想,确实一样也没有学会。身旁的姊妹说:学了做啥?现在样样不需要了。可母亲觉得,随便做啥,要防三年风、四年雨的。我晓得这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这是指人最好要学得吃饭的真本事。比如有一门手艺,万一需要时拿得出手,可以养家糊口。
父亲的独门手艺是有点的,我领教过。我十来岁时就被父亲拉在身边,他捉鲻鱼时我也去的。捉鲻鱼是靠海吃海的一种表现。我们家、我们村,靠近东海二三公里。家里如果几天不开荤了,父亲就去海里走一遭。他右肩上搭一条渔网,一只手反扣着鱼篓,赤着脚啪嗒啪嗒地走路。沙泥地上全是脚趾头张开的印记,有时浅,有时深。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急?父亲说是为了赶潮水。
父亲一出门,就有一帮人悄悄地、慢慢地尾随着他。捉鲻鱼真的需要技巧。一是要吃准潮汛。鲻鱼只在退潮的时候出现,只能在潮头里撒网,而把握退潮时间需要智慧,不懂潮汐知识的父亲,不知从哪儿学会看潮的;二是要看得出鱼在哪里。我们这里的潮水是泛黄的、浑浊的、涌动的,如何看得出、看得准水里有鲻鱼,眼睛要亮,眼法要准。而父亲,每每撒网每每有收获。
父亲的这门技术教给了一个人,那人姓叶,是小学体育老师,小父亲几岁。叶老师放学后总是一脚奔到我们家,与父亲一起烧饭、烧菜,然后一起喝酒。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好朋友,父亲开始向他传授捉鲻鱼经验。
父亲的教法与众不同,他来到潮水里,教叶老师学看潮水,看潮水里涌起的水头,看水头的条数、速度、大小,然后断定这潮水下面就有鲻鱼,命令叶老师马上撒网出去。试了几次后,父亲就让叶老师自己观察、自己判断、自己撒网。父亲说,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练一遍。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叶老师像高音喇叭,逢人便喊,说自己学会了捉鲻鱼,是我父亲教的。许多人都来向父亲学习,父亲像个英雄,站在大门口,拔挺喉咙说:去问叶老师吧,他的网撒得比我好。说完就回屋喝酒去了。
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有个看家的独门功夫,就是砌灶头。老家人造新房子都要砌灶头。大户人家分家了也要砌灶头。大家都爱请父亲砌灶头,只个别人家不相信父亲,请别人砌。但过了几个月就怨灶头火头温暾,烧的饭菜不香,又想起父亲来。父亲说好的,我一定相帮砌好。
父亲砌的灶头是有特点的。最明显的是灶身小,省砖头,也少占面积,而且灶面清爽漂亮;灶膛火头集中,出火快、出火旺,省柴、省力,烧饭烧菜的时间短,即使外面疾风骤雨,烟囱也绝不会烟火倒流。一句话,就是好看又实惠。人家砌的灶头用了3年后要翻新,父亲砌的灶头5年后照常使用。这使得父亲的名气很响。父亲砌好灶头后,夜饭是不在别人家吃的,这个做法也是替东家省钱。省钱,是所有农家的习惯。
海边村的男人都是学手艺的。每年的三抢大忙,若是都靠妇女们干活,是会拖节气的。村上有句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脱时脱一季,脱季脱一年。村上要求所有男人回村一周,帮忙三抢。父亲插秧也是快手。母亲说父亲的快是邋遢快,意思是邋遢了才会快,他不邋遢就快不了。父亲不承认,他的不承认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本事,他会耙水田。
耙田,确实是一身水一身泥的,想不邋遢也不行。海边村的耙田是指耙种植水稻的水田,在水田中放满水,适时浸泡后用牛和耙把秧田耙成松软浆泥的活儿,通常叫兜田。干这活儿的经验,首先要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这个是棘手的难题,泥块在水里,是看不见的,需要感觉,需要技术;其次是整个水田要齐平,不管田大田小,都要平整得像一面镜子。做到这些,非有十年的兜田实践不可,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但父亲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到位。
也不知道父亲如何学会的,有人说,村上一位老者见父亲心诚、手巧、善良,就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也有人说,父亲的手艺是神仙点化的。我不相信,有一回问母亲,母亲说:哪来的神仙,还不是自己的父亲教儿子的?就此一句话,我听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说,要替父亲保守秘密。因此父亲每年都显得很神气、很自得。
有一个晚上,我与母亲对坐对望。母亲轻轻地对我说: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她说,父亲喜欢吃饭,她喜欢吃粥,所以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烧到自己烧不动为止,辛苦的。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感叹没有学到父亲的本领,知道母亲是想让我有一门手艺,在需要时可以养家糊口,而姊妹们则认为那些手艺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活了。
B.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的技巧,既照应了上文父亲的本领,也表现了父亲本领之高超,同时为下文父亲教姓叶的体育老师看潮水做铺垫。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的眼中事、心中事,更具真情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代入故事,产生共情心、同理心。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有方言农谚,还有农村生活生产场景的描述,令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7、关于文中拿得出手的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亲看潮汛的方法,让辨出来许多滋味,教语文时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B.砌灶头是父亲的一样本领,父亲砌的灶头既好看又实惠,他砌好灶头后不在别人家吃饭有为了给人家省钱的因素。
C.父亲耙田可以使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而且能把整块水田做齐平,平得像一面镜子。
D.对于父亲如何学得本领,人们传说不一,母亲认为不是老者教的,也并非神仙所授,而是家传的。
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拿得出手的本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9、本文以和母亲的对话结尾,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地:指地位、权势。量:满。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3分)

夫文侯AB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G卜子夏HI田子方J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解释为……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②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14、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从叔尉渑池  顾非熊
同登科第皆清列,尚爱东畿一尉闲。
虽有田园供海畔,且无宗党在朝班。
甘贫只为心知道,晚达多缘性好山。
白首青衫犹未换,又骑羸马出函关。
【注】尉:县尉。这里指担任县尉。清列:高贵的官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暗含着对比:从叔的同年进士都已官居高位,他还只是一名小小县尉。
B.颔联下句写从叔没有宗族、乡党在朝为官,这就是他久久不获提拔的原因。
C.颈联下句中的性好山,语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性本爱丘山
D.尾联写从叔年老而官职卑微,骑着一匹瘦马上任,叙事中不无同情之意。
16、本诗刻画了从叔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固本浚源为喻,自然引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2)曹植才高八斗,却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后世文人常借他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李白《将进酒》中的                              
3)小刚耽于游玩,不珍惜时间,为此老师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如                               ,规劝他,希望他珍惜时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回答问题。
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岁的钟扬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和驰骋空间。
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从而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至今,像钟扬这样突破学科界限、耕耘交叉地带的学者仍属少数。
更为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诗歌创作,他的一颗文艺心填平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18、文中加色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结合文段,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甲      ,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乙       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丙        
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你运用八面受敌法,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拟定阅读计划要点。要求:结合《红楼梦》具体内容,完成下表;句式整齐,表达简洁。(4)

                      “八面受敌读红楼

        ,逐一突破

首读:读宝黛爱情,悲喜交织

次读:读        

再读:读四大家族,盘根错节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
5、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
6B
7A
8、①“拿得出手的本领,指父亲掌握的三种独门手艺,即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次序介绍了有关父亲掌握这三种手艺的细节,每一部分都同拿得出手的本领相关。最后,写母亲追忆父亲烧早饭,认为这也是拿得出手的本领,表达出和母亲对父亲怀念之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9、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除了生产生活能力强之外还有对家人充满温情的一面。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整,首尾圆合。通过和母亲的对话,表现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余味悠长。升华主旨,前文主要表现对父亲本领的称颂,结尾处母亲和的对话表现出我们对父亲浓浓的爱意。
10、DFH
11A
12D
13、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
②(段干木)年少时贫穷且地位低下,坚守道义而不做官。魏文侯相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
14、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
15B
16、本诗刻画了从叔淡泊名利、喜好清闲、甘贫乐道、热爱自然的底层官员形象。尽管同年进士都已显贵,但他毫无歆羡之情,安心做一名县尉,乐享清闲自在的生活。他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因此甘于贫穷。他性好山水,不汲汲于仕进,直到很晚才踏入仕途。
17、(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3)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18
搭配不当,出于改为基于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从而改为而且语序不当,迅速找到了移至自己的发展方向前面。修改示例:钟扬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专业的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而且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每改对一处 2 分,两处 3 分,三处 4 分;只找出错误,没有正确修改,不得分;意思答对即可。]19使用比喻修辞,把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差距比喻成沟壑生动形象地突出钟扬的文艺气质把两个领域的差距抹平,为下文其翻译作品《大流感》大受欢迎作铺垫。[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20譬如登山;    ②不弄清这些问题;   ③但读得扎实。
21、甲:另辟蹊径    乙:浮光掠影   丙:更胜一筹22示例:反复通读  ②示例(1):女性形象,万艳同悲示例(2):诗词歌赋,隐喻命运

[每处 2 分;内容具体 1 分,句式整齐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22、参考例文                 在追逐跨界的时代, 坚信守界价更高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他的确是一个成功的跨界者。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有人认为跨界是一种追求盈利的有效手段;有人认为跨界是人们在休闲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可非议。但我认为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更值得尊敬。那么,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有哪些意义呢?确实,电视上的精英往往精准到各行各业,小说里的主角天生七属性俱全,运气好再来个时间或空间属性。但是现实不是虚构的,天才也是在一个领域不断钻研才能出其锋芒,但这又算什么呢,天才一万把就能成功,而你需要两万把。但他或许十万把才能大成,而你十二万把大成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最终因为努力,同他站在了同一终点。因此,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是有意义的,变强没有捷径,而勤奋是最短的途径。相比起个人的意义,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对于社会的意义同样重大。钱钟书弃文从理,成就中国航天大突破;邓稼先回国制造,成就了两弹一星;袁隆平的高产杂交水稻,使中国人民在粮食上挺直了腰杆;南仁东研究十余年,成功建立起限制级雷达,使中国视野超越世界。这些国士无一不是魂牵梦绕,潜心去做好一件事,他们是纯粹的守界者,是时代的楷模!赫尔曼曾说: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歇。这不你瞧,感动中国的时光相册里有这些守界者的身影浮现:从未名湖到莫高窟,青春到白发。她是将一腔爱意献给一场文化苦旅的敦煌女儿,她是将敦煌壁画生命之火从前辈手中延续下去的考古后辈,她是樊锦诗;三十二年驻守,两百面旗帜收藏太多风雨。他们是怀揣赤子之心的国民,他们是孤岛上唯一坚守的士兵,他们是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毋庸讳言,在新世纪的今天,一些青年人滋生出浮躁心态,视守界者傻子。社会上快餐文化的盛行导致人们的浮躁心理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沉下心来专注好一件事情。什么新鲜就去尝试跨界一下,播种万千却不耕耘的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有的渴望一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有的贪图热门热事热岗位,见异思迁、跳来跳去。淹没于名利,所累于杂念,迷失在茫茫人海当中,最终难逃平庸的结局。因此,我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跨界者守界者。对于人生选择我们还是要坚守初心,从一而终。所以,那些一生择一事,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的守界者,才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学习的楷模。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一生择一事应当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永恒功课。不管人生目标多么宏大,理想多么高远,只有秉持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这个基本信仰,才可能成为具有新认识、新观念和新作为的新青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