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来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
(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C.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
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时代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
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
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C.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
D.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壁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8.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9.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宜受贺作乐如朝仪,上不从。震固请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皆言陛下言是。震曰:“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观天颜,圣上固孝诚至,亦宜勉徇下情。”上顾士奇等曰:“礼过矣。”对曰:“诚如圣谕,必欲俯徇舆情,亦不宜备礼。”上从之。明日,召士奇等谕曰:“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自今朕行有未当,但直言之,毋以不从为虑。”各赐钞文币。颁诏天下,罢山场、园林、湖池、坑冶,听民采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上遂待谦如初,命百官毋以谦为戒,已而召谦为副都御史。时有中官采木四川扰民者,召谦谕曰:“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时近臣有进言太平之政者,杨士奇进曰:“流徙未归,疮痍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民,须休养数年,庶几人得其所。”上嘉纳之,复谕蹇义等曰:“曩与卿‘绳愆纠谬’银章,惟士奇封入五疏,余皆无有,岂朝政果无阙,生民果皆安乎?”诸臣顿首谢。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民A力B罢C矣D毋E贪F功G脱H扰I塞J下K驱L之M而N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月壬申朔”和“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中的“朔”和“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
B.“诚如圣谕”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如”不同。
C.“上颇厌之”与“山不厌高”(《短歌行》)的“厌”相同,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的“厌”不同。
D.陛辞,既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也指面见皇帝辞官。文中“陛辞”指的是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群臣朝拜时,明仁宗要求相关部门取消奏乐,杨士奇等人对此表达了赞同支持;此前吕震坚持认为皇帝受贺时应该奏乐,仁宗拒绝了他。
B.大理寺少卿戈谦说话过激,一度让明仁宗不满;杨士奇劝谏说戈谦识大体且知恩图报,后来仁宗待戈谦像原来一样,还任命他担任副都御史。
C.有近臣进言称当今是太平之政,杨士奇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国家灾难未消,还有百姓生活艰难,需要数年的休养生息,才能人人安居乐业。
D.明仁宗曾发给蹇义等人“绳愆纠谬”银章,意在让他们发现并指出朝政之失,但他们无所作为,仁宗对比多次上疏的杨士奇,批评了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
(2)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
14.文中明朝皇帝的庙号为“仁宗”,请简要概括他对百姓“仁”的具体表现。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堂
司马光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窥园
王安石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
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
15.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
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摘木”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
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
16.《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读书观。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听完女子自述身世之后,用“ , ”两句直接向其道出琵琶曲给自己带来的美妙感受。
(3)古人常在文字中将时间缩短,以此表达内心巨大的悲伤或者坚定的决心,如“ , ”。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一些消费者发现,买的东西并非堵在路上,而是商家压根没发货。问题的症结,正是超长预售制。商品预售制是一种预先销售模式,消费者预先付款购买商品,商家收到付款并累积订单,当订单达到一定数量时再正式投入生产,这种销售模式多见于房产、数码产品等商品的销售。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预售模式应用得越发广泛,从“网红”店产品上新到互联网大促销活动,提前数星期甚至一个月就开始要求支付定金,超长预售制便____①____。
无可否认,预售制可加速产品销售,减少库存积压,有效规避传统生产带来的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模式已悄然变了味儿。有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以预售期为幌子,将发货时间无限延长,预售订单硬生生被拖成无法兑现的“____②____”,严重影响市场期待和消费体验。
对商家来说,降低产销成本,实现零库存、无浪费的目标本____③___,但不能一再试探消费者和市场的底线,让超长预售演变为自己逐利、平台得益、消费者买单的套路。
无论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切身权益,还是为了推动电商行业及预售制的良性发展,都不能让超长预售变成套路消费者的“坑”。行业监管和相关法律的出台、落实必不可少,既要对平台和商家进行刚性约束,切实压缩其猫腻空间,也要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提供有力支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给“商品预售制”下定义。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分已过,但岭南地区长夏的余热仍未散去,不少人出现了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等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专家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食补药补。秋天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专家表示,在饮食方面,可适当多吃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秋燥还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大便干结、肺热咳嗽等症状,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不过, ① ,不能滥服,尤其是秋燥伤肺的易感人群。二、胃肠保暖。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也比较敏感。专家提醒大家要 ② 。立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可能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三、 ③ 。合理运动也能养肺,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对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有明显帮助。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对上述语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最终却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②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③文人的行为方式。5.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②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错,结合原文“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应是构建了茶艺美学的体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错,材料二第一段“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然后分别介绍三种思想对茶艺的影响,可见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选自唐代钱起的《与赵莒茶宴》。诗人认为,饮茶过后,浑然忘我,感觉脱离尘世,一 心清静。
B.选自唐代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该诗表达出灵一禅师对远离尘嚣的山林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C.选自南宋郑清之的《茶》。意在教导读书人要积极进取,不要学习纨绔子弟放浪形骸。该诗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与材料二第3段中“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体悟到道德之境”的表达相符。
D. 选自唐代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诗人感觉到出尘之心通往了悠远深邃之境,此诗极具仙风道骨,是唐代道茶流派的代表作。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材料二“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而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可见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影响了茶艺美学的走向;
唐代“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宋代“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明代“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见文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了茶艺美学的走向。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妙玉邀人品茶”的情节中,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
材料一“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此她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怀的“文人”。而她邀请的人只有宝钗、黛玉,这两个人都是诗词高手,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
材料二“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物质美体现在妙玉对茶器、茶水的要求很高,如茶器是“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茶水是“收的梅花上的雪”,精神美体现在对茶人的要求更高,只邀请了黛玉宝钗,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
材料一“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而妙玉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
6.B 7.D
8.①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②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
③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④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答出 精神层面“是百姓的精神寄托”也可。9.(1)纪实性:
①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
②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
(2)文学性:
①通过素秋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讲述廊桥和村民的故事,运用了叙事性的文学语言,比如“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等;
②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
③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
④文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如“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哲理性评论(如“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都能体现出文学性来。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可见并非是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除了“交通的便利”,更是因为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精神寄托。
B.“精神的纽带”错误。不是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而应是表现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错误。首先,乡民们在桥上供奉神灵就是事实;此外,文中还写到“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这正是关注百姓心理、关注现实生活的体现。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依据“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可概括为: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依据“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可概括为: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
依据“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可概括为: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依据“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可概括为: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1)纪实性。
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之事都是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所得,作者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此外,“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
(2)文学性。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等叙事性的语言,增添了文章的故事性、文学性。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文章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
此外,文章也不乏修辞及哲理性的评论,如“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等,修辞及哲理性评论的使用也体现了文章的文学性。
10.DGK 11.C 12.B
13.(1)你一向清廉正直,一定要替我彻底查办这件事儿,不要怀有疑虑害怕的想法。
(2)安抚百姓宁可多一些,作为天下之君,怎么可以跟百姓斤斤计较呢?
14.①下诏罢除山场、园林等处监管,让百姓自由采伐。②听闻地方百姓困境后,采取紧急措施免税安抚。③告诫边将珍惜民力,不要贪功。④痛恨贪官污吏,派人查办扰民的官员。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百姓们很疲乏了,你们不要贪功。如果有敌人来边塞骚扰,把他们赶走就可以了。
“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故D处断;
“毋贪功”语意完整,其中“功”为“贪”的宾语,故G处断;
“脱扰塞下”语意完整,其中“塞下”为“扰”的宾语,故K处断。
综上,DGK处断。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正月壬申这一天初一/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分。
B.正确。“如”,如同/至于。句意:确实如同圣上所言/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C.“相同”错。“厌”,厌恶/满足/满足。句意:皇帝非常厌恶他/山不满足自己的高度/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杨士奇劝谏说戈谦识大体”错。原文“谦虽昧于大体”的意思是:戈谦虽然在大的道理上比较糊涂。说明戈谦没有识大体的品质。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素”,一向;“其”,一定;“穷治”,彻底查办。
(2)“恤”,安抚;“宁”,宁可;“较锱铢”,斤斤计较。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颁诏天下,罢山场、园林、湖池、坑冶,听民采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可得出:下诏罢除山场、园林等处监管,让百姓自由采伐;
②由“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可得出:听闻地方百姓困境后,采取紧急措施免税安抚;
③由“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可得出:告诫边将珍惜民力,不要贪功;
④由“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可得出:痛恨贪官污吏,派人查办扰民的官员。
参考译文:
明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初一,皇帝驾临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下令礼部和鸿胪寺不要配备礼乐。在这之前,礼部尚书吕震向皇帝请命,认为皇帝应该按照朝廷的礼仪,配备礼乐接受朝贺,皇帝不答应。吕震坚持请命,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都说皇帝说的对。吕震说:“四方各国的使者,远道而来朝拜新国君,都希望能见到天子的容颜,圣上确实对先皇极为孝诚,但也应该尽量顺从众人的心愿。”皇帝看着杨士奇等人说:“礼仪过度了吧。”杨士奇等人回答说:“确实像圣上所言,如果一定要顺从众人的心愿,也不一定非要配备礼乐。”皇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第二天,皇帝召见杨士奇等人并告诫说:“为君要把接受直言作为明智,为臣要把敢于直言作为忠诚。从今以后,如果我的行为有不当之处,你们尽管直言相告,不要担心我会不接受。”分别赏赐他们钞文币。仁宗向全国颁布诏书,取消山场、园林、湖池、坑冶的管制,听凭百姓开采获利,完全按照洪武年间的先例办理。大理寺少卿戈谦陈述事务言辞过激,吕震等人纷纷上奏,认为他沽名钓誉,皇帝非常厌恶他。杨士奇把君主圣明大臣才敢直言的道理耐心地讲给皇上听,并且说:“戈谦虽然在大的道理上比较糊涂,但他这样做也只是感恩图报罢了。”于是皇上仍像当初那样对待戈谦,并要求百官不要把戈谦作为警戒。不久皇帝召见戈谦,任命他为副都御史。当时有在四川采集木材骚扰百姓的太监,皇帝召见戈谦并告诫说:“你一向清廉正直,一定要替我彻底查办这件事,不要有疑虑害怕的想法。”夏四月,有人从南京来,说徐淮、山东的百姓很多没有饭吃,但有关方面仍急着催交赋税。皇帝让杨士奇草拟免除赋税、赈济饥民的诏书,杨士奇说:“这件事不能不让户部和工部知道。”皇帝说:“稍后再说吧,拯救百姓如同拯救落水的人,不能有片刻的耽搁。有关官员担心国家开支不够用,一定会犹豫不决。”于是让太监提供纸笔,杨士奇在西角门草拟诏书。皇帝看过后,当即派遣使者带着诏书出发。这时皇帝对杨士奇说:“你现在可以告诉户部、工部的官员,我把有关的赋税全免掉了。”有皇帝侍从说免除赋税应该有所区分,以免滥施恩德。皇帝说:“安抚百姓宁可过多一些,作为天下之君,怎么可以跟百姓斤斤计较呢!”当时有身边侍臣进言,认为现在堪称太平盛世,杨士奇进谏说:“现在还有流亡的人未能回归家园,有遭受灾害的地方尚未恢复,远近各地仍然有生活艰难的百姓,应该再休养生息若干年,或许才能使得人人安居乐业。”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又告诫蹇义等人说:“从前我赐给你们‘绳愆纠谬’的银章,只有杨士奇进献了五封奏章,其他人都没做什么,难道朝政真的没有任何缺漏,百姓真的全都安居乐业了吗?”众臣叩头谢罪。每当守边将领向皇上辞行时,仁宗总是告诫他们说:“百姓们很疲乏了,你们不要贪功。如果有敌人来边塞骚扰,把他们赶走就可以了。”仁宗施法崇尚宽厚,但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经常告诫法司官员说:“国家体恤百姓,一定从铲除贪官污吏开始。”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但各项政务都兴办起来了。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5.A
16.①司马光倡导读书应该深入钻研经典,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要厚积薄发。②王安石反对读书时拘经泥古,还应该走出书斋、了解现实,不断增长新的见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错。“三年不游目”意思是为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可看出并不是为了表达“艰辛”,而是表达专心致志。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写作者欣赏董仲舒耐得住寂寞钻研经典的做法;“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写董仲舒专心一念做学问,三年时间都没有去到花园中游览。
据此可分析出,司马光倡导读书应该深入钻研经典,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要厚积薄发。
②“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作者认为扶着拐杖,也要时常去花园中走走,在品花赏草中,其实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有些其实根本不是书本上所能学得到的。“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运用典故,是说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作者觉得像董生那样,整日沉迷于一部公羊作品,竟然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三年不入花园一步,其实并不可取。
据此可分析出,王安石反对读书时拘经泥古,还应该走出书斋、了解现实,不断增长新的见识。
17.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朝闻道 夕死可矣(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示例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塞”“暂”“譬”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①应运而生 ②空头支票 ③无可厚非 19.商品预售制是一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预先付款,商家在订单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再正式投入生产的多见于房产、数码产品等商品的销售的销售模式。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语境说“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预售模式应用得越发广泛”,说明超长预售制是适应时机、潮流而出现,故此处可填“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本指顺应天命而降生。现指人或事物适应时机、潮流而出现。
第②处,语境“预售订单硬生生被拖成无法兑现”是说许诺的话不准备实现,故此处可填“空头支票”。空头支票:不能兑现的支票,比喻不准备实现的诺言。
第③处,后文说“但不能一再试探消费者和市场的底线”,说明前面的做法虽有问题,但是可以原谅,故此处可填“无可厚非”。无可厚非:不应过分责备。表示不可全盘否定,虽有缺点、错误、但是可以原谅。
19.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的格式: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由“商品预售制是一种预先销售模式”可知,商品预售制的属概念是“销售模式”;
由“消费者预先付款购买商品,商家收到付款并累积订单,当订单达到一定数量时再正式投入生产”“这种销售模式多见于房产、数码产品等商品的销售”可得出其“特点”为:“消费者预先付款购买商品”(时间状语);商家在订单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再正式投入生产;多见于房产、数码产品等商品的销售。综合以上信息,以判断句式整理答案即可。
故可“商品预售制”下定义为:商品预售制是一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预先付款,商家在订单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再正式投入生产的多见于房产、数码产品等商品的销售的销售模式。
20.①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②谨记“秋瓜坏肚” ③运动养肺
21.中医护肺保肠暖胃健身体,运动强身养肺驱邪过三秋。
22.不少人出现了鼻干、咽干、咽痒等呼吸道症状以及皮肤干燥、秋季腹泻等问题。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说用药的原则,对应“不能滥服”可知,应填“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②结合后文阐释“立秋后,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可能引发胃肠道疾病”,可知秋瓜不能多吃,应填:谨记“秋瓜坏肚”
③此处是对应前两个建议的第三个建议,结合阐释“合理运动也能养肺”,应填“运动养肺”。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文段主要从中医角度提出秋季驱邪养生的问题,主体内容是专家的三个建议。一是“食补药补”,养护好肺,二是“胃肠保暖”,肠保暖胃,三是“合理运动也能养肺”,运动养肺。
可以运用对偶修辞整合以上信息,要保留关键词语肺、肠、胃、驱邪、运动等词语。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等呼吸道疾病”不合逻辑,皮肤干燥不属于呼吸道疾病,不能和其他项并列,可放在后面,和秋季腹泻一起;
二是“出现了……等”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在“等”后面加上“问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最终却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两种关于人生方向的选择。借用《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最终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守护廊桥的事例,写出了人生的第一种选择:舍弃繁华,留在家乡,守护家乡,建设家乡。而“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则表现出了第二种人生选择: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天地里成就自我,活出精彩。两种选择并无对错之分,而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肩负起家乡复兴的使命,在投身家乡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更高意义上的成功。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亦或是二者兼顾,考生应辩证分析,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作时,考生可从选择什么,为何如此选择,选择后该如何去做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言论,也可以列举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致力于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的事例,进而指出当代青年该如何进行人生选择。
在素材的选取上,可以立足于当下社会,如写“大学生村官热”等现象,探究其实质,指出当代青年应肩负起家乡复兴的重任,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燃青春热血,助家乡复兴。
2.携手家乡同行,成就精彩人生。
3.舍小我以成大我,于奉献中成就自我。
4.凝聚青春力量,投身家乡建设。
建设故土与外出闯荡:人生的双翼
“人生”这幅画卷中,我们或许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外出闯荡?《廊桥上的人生》中的素秋,她选择了前者,用自己的青春守护了古老的廊桥,而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选择。那么,究竟哪种选择更好呢?我想说,这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所向和实际需要。
首先,留在家乡建设故土有其独特的优势。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资源,这是我们无法割舍的。就如同《廊桥上的人生》中的素秋,她选择了家乡的廊桥,这是因为她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在素秋看来,守护廊桥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情感寄托。此外,留在家乡也能更好地照顾家人,参与家乡的发展,这种归属感和满足感也是无法替代的。
然而,外出闯荡也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在《廊桥上的人生》中,尽管素秋选择了家乡,但她也曾在大城市的生活中感受到人生的多彩和丰富。这种经历能让我们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能力和竞争力。如同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出闯荡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丰富人生的色彩。
实际上,最好的选择往往是结合了留在家乡和外出闯荡的优点。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像素秋一样,用一部分时间来守护我们的家乡,参与家乡的建设,享受这种归属感和满足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像她一样,走出家乡去闯荡,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和人生,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既能享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宁静,也能领略到世界的多彩和广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各种挑战。在家乡,我们需要坚守传统的同时,也许还需要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而在外面,我们需要面对未知的环境和文化差异,也许还需要承受孤独和压力。但是,只有经历过这些挑战,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独立、坚韧的人。《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只有当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历练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在人生的道路上负舟前行。
不管是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外出闯荡,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内心所向和真正需要。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和犹豫,但这也是人生的常态。正如古人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需要学会在选择中成长,学会在变化中适应。《廊桥上的人生》中的素秋选择了留在家乡守护廊桥,但她的选择并未关闭她的人生之窗。相反,她的选择成就了她的精彩人生。
总的来说,建设故土与外出闯荡都是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和选择。它们如同人的双翼,少了任何一只都无法飞得更高更远。只有找到自己的内心所向和真正需要,我们才能更好地在这两个方向上寻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