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南省豫北名校联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河南省豫北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地位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公元前 2 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他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其实,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摘编自《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神州大地上掀起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变革中,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个社会都呈现了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
B. 以孟子、墨子、商鞅、申不害等为代表的“士”阶层,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有的通晓天文、历算等知识,有的是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有致命的问题:人们没有纠正君主错误或更换君主的合法途径
D. 孟子的学术思想中有很多自己的创造,因而从皇帝到百姓及孔子、孟子后裔,都意识到孔孟一家可能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了在春秋战国之交,“士”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列举了涌现出的众多代表人物。
B. 文章列举了百家争鸣时期的各家学派,并指出只有儒、墨、道、法四家有影响力。四家代表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 孟子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个主张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是孟子超越孔子的根本原因。
D. 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差别不大,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但也知道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大变革中,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
B. 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士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不同,是因为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认识到孔子和孟子的学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D. 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或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其目的是约束君王,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而从皇帝到百姓及孔子、孟子后裔,都意识到孔孟一家可能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说法错误,这不是“从皇帝到百姓及孔子、孟子后裔”的观点,文中说的是“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这是作者的观点。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运用材料的能力。
B.“只有儒、墨、道、法四家有影响力”太绝对。第四段原文为“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证明其他家也有影响,只是没有这四家的影响大。
C.“孟子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个主张……是孟子超越孔子的根本原因”说法错误,只是原因之一,文中第五段说的是“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后一部分”除了“主张民众的利益至高无上”,还有“约束君王的行为,任命或罢免官员,定罪量刑,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在君臣关系上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都是孟子的创造。
D.“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差别不大”说法错误,从第五段“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可知,两种思想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强加因果,第二段说的是“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分号表示二者之间的并列关系,分号前后都是这场变革的情况,不存在因果关系。
C.“是因为认识到孔子和孟子的学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说法错误,第五段说的是“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不包括孟子学说。
D.“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说法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在君臣关系上,孟子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由此可知,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是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点。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12月8日,**主席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了这一数字。珠峰是中尼两国的界峰,此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这是中尼两国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展扎实工作最终确定的。几十年来,中尼不仅实现登山队员联合登顶,还在珠峰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友谊在珠峰见证下结出累累硕果。
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地球之巅的消息传来,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次珠峰登顶和高程测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登顶,始终无人能够攻克。1960年5月25日,组建仅有5年的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那次攀登,是在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形势下,一次担负特殊使命的国家任务。“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有力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新华社2020年12月9日《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
材料二:
人类对珠峰高度的第一次科学测量是1852年,由英国人和印度人共同完成。1958-1960年,我国测量工作者在绒布寺河谷开阔地段丈量基线,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高程,并开展天文测量,获得珠峰高度为8882米。1975年,我国首次将3米觇标竖立在珠峰山顶,提高了测量的瞄准精度,这是人类首次对珠峰的精密测量,获得珠峰海拔高程8848.13米。之后,我国对珠峰高程又进行了四次测定。2020年4月30日,中国宣布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提供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不仅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青藏高原由于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而一直处在隆升状态,垂直形变约5.3毫米/年。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将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是分析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形变速度、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距离2005年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尤其是2005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3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都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重新测定有助于了解掌握该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全球气候变化也对珠峰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该地区开展高精度测量,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摘编自柳建乔《珠峰测量工作综述》)
材料三:
珠峰高程的确定需要外业进行登山测量并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和内业的测量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合作。珠峰测高,测算出来的结果,有测也有算。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算。此次的珠峰水准测量,从日喀则国家一等水准点向珠峰脚下布测了数条水准线路,并且首次将国家高程基准传递至中国与尼泊尔边界。而且在本次测量过程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还采航空重力测量,连片测量了人类无法涉足区域的重力值。正因如此,这次数据处理中心收集了珠峰及邻近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最新地形数据,总量达144亿条之多,远远超过2005年。
本次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观测数据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峰顶雪面精度±0.9cm 大地高成果,与2005年成果相比,精度提高了2.1cm。而且,本次珠峰测量过程中,还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
(摘编自2020年12月8日澎湃新闻《探秘珠峰测算背后的数据基地》)
4. 下列对材料中“珠峰高程测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距离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因为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本次高程测量很有价值。
B. 从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高程,到将觇标竖立到珠峰山顶进行实地测量,珠峰高程测定精度不断提高。在2020年这次测量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连片测量了人类可涉足区域的重力值。
C. 国际上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不统一的局面一直存在;历年来,我国对珠峰高程进行了多次测定,数据也不一致。本次测量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D. 珠峰高程的确定不仅需要登山队员登顶测量,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还需要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8848.86米这个数据是测和算协作的结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把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珠峰登顶后的实地精密测量,着实振奋人心。
B. 从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到12月8日中尼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时隔半年之久,是因为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C. 地震会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青藏高原由于不同板块相互碰撞一直处于隆升状态,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D. 本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是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科学探索。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精度更高的数据。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意义。
【答案】4. B 5. C
6. ①加强了中尼两国的联系,巩固了中尼两国的友谊。②在特定时期,登顶挑战的完成及我国自主研发设备重要作用的发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③分析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有助于了解掌握珠峰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④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由材料三“而且在本次测过程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还采用航空重力测量,连片测量了人类无法涉足区域的重力值”可知,是“人类无法涉足区域”,不是“人类可涉足区域”。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1960年……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珠峰登顶后的实地精密测量”错,从材料二可知,1958年—1960年,我国测量珠峰高程依旧是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高程,并开展天文测量,没有开展登顶实地测量。1975年才是“人类首次对珠峰的精密测量”。
B.“是因为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错误,原文只是说“珠峰测高,测算出来的结果,有测也有算。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算。此次的珠峰水准测量……这次数据处理中心收集了珠峰及邻近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最新地形数据,总量达1.44亿条之多,远远超过2005年”,并没有提到“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D.“是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科学探索”错误,原文是“本次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北斗系统的启用并不是第一次,只是第一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从材料一的“这是中尼两国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展扎实工作最终确定的。几十年来,中尼不仅实现登山队员联合登顶,还在珠峰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友谊在珠峰见证下结出累累硕果”可知,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加强了中尼两国的联系,巩固了中尼两国的友谊。
从材料一的“那次攀登,是在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形势下,一次担负特殊使命的国家任务。‘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有力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可知,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在特殊时期,登顶挑战的完成及我国自主研发设备重要作用的发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从材料二的“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将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是分析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形变速度、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重新测定有助于了解掌握该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可知,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分析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有助于了解掌握珠峰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
从材料二的“在该地区开展高精度测量,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可知,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 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 “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 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8. 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9. 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
【答案】7. B 8. 第⑧段中,①作者说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与敬仰,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启迪人们思考如何怀念和敬仰鲁迅等文化先哲的问题。
9. 第一问:淡然,不在意。
第二问:文中有三处依据: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译作原稿被用来包油条时说的话;雕像太高而形成阴影挡在鲁迅墓前面时,作者对于鲁迅先生心理的猜想;鲁迅先生对自己后事的意见或在《病后杂谈》中表达的对于追悼、怀念自己一事的态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语言、手法的能力。
B.“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各具美感”曲解文意,从文中来看,这些雕像身上挂着包或围巾之类的东西,哪还有美感可言!可见并无美感。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文章的主体是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回答插叙的作用,首先概括插入段落的内容,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能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然后考虑插叙部分与写作主体拜谒鲁迅墓之间的关系。本文中插入的是第⑧段,本段内容是写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的,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影响力巨大。作用是,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与敬仰。与本文写作主体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同时引发人们思考该怎样怀念和敬仰鲁迅先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一题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文中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的态度,第二问要求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
答题时要先通读全文,整体阅读理解文本的内容。抓住最后一段写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的相关语言,“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其中“略含嘲讽”和“是一场风,让它去吧”能表明鲁迅对此种“敬仰和怀念”是淡然的,不在意的。
第二问,文中有多处依据,“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考生根据这些进行概括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夫爱憎面背,乱白黝丹,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诸夏盖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鲁掖,折旋矩矱,将无为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则有矣。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③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注】龙场,在今贵州修文县。当时作者谪龙场驿丞。要绥,指边远地区。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羝服:羊皮作衣服。甫:章甫,古代的礼帽。掖:衣袖。折旋矩矱:遵守规则法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B.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C.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D.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后泛称少数民族。
B. 轩裳:古代卿大夫所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
C. 诸夏:周代分封的“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各个诸侯国。后泛指中原地区,中国。
D. 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君子”被赋予道德的含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被贬到当时的边穷地区贵州龙场当驿丞,条件艰苦,甚至连住处也没有。当地人认为他没法待下去,但他还是扎下了根,借孔子之语命名住所,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B. 我们耳熟能详的《陋室铭》文笔之空灵飘逸,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而本文内涵沉雄大度,层层推进,说理深入:二者主旨迥异。
C. 本文并非简单描述贬所环境差,条件苦,而是讲述了当地人虽性情粗野,却醇厚质朴,更易接受圣学教化。至于说自己无力担此重任,需要等待君子来,这是自谦。
D. 作者写作目的有四: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
②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①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
②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认为)我(浅陋),越来越信服亲近(我)。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
其中“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结构相同,中间断句,排除BD;“列堂阶”“办室奥”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错误,“九夷”是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的部族的泛称(古时称东夷有九种,故称九夷)。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二者主旨迥异”错。两文类似:①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③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盖,因为;备,完备;然,这样;陋,落后。(2)陋,意动、认为……浅陋;喜不予陋,宾语前置;孚,信服;比,亲近。
参考译文:
当初,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着奇特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但这仿佛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那些当面说爱,背后说恨的,颠倒黑白,狡猾奸诈的人,外表忠厚,而内心像毒虫刺人,中原华夏地区的人们大都不能免;如果是外表文质彬彬,穿戴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遵守规矩法度,就不鄙陋落后了吗?夷地的人们却不这样,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那就有了。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我,越来越信服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意即孔子欲对浑朴的夷民施以礼乐教化)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①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②,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释】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村野风光所感染,创作了此词。②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徜徉中,词人被一处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小园吸引,不觉停住了脚步,小园虽小,却繁花似锦,充满生机。
B. 下片描写移步换景,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风光如画;后三句,地点已转到田野之中,写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比起写小园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
C.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下片整齐对称,组成两幅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D.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壮阔雄浑,抒情豪迈奔放。唐、五代以来,词多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15.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析。
【答案】14. D 15. ①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②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现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③以情写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写景壮阔雄浑,抒情豪迈奔放”错,应为“写景生动清新,抒情朴质自然”。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词通篇写景,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这是“以情写景”的手法。
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动态景色,描绘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这是动静结合的手法。
上片“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以简笔勾勒的手法,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不加修饰,以素笔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梦”抒写琵琶女怀念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梦醒自伤身世、眼泪纵横的悲伤凄苦。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讲述了金人统治区的中原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状况。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动静结合和比喻手法描写夜间洞庭湖波光粼粼和月亮倒映水中的景象。
【答案】 ①. 夜深忽梦少年事 ②. 梦啼妆泪红阑干 ③. 佛狸祠下 ④. 一片神鸦社鼓 ⑤. 浮光跃金 ⑥. 静影沉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阑干、佛狸、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带走了大量用户与广告,这使传统媒体面临极大的挑战。移动化、个性化与_______成为用户媒介使用的首要需求,图像化也成为媒介消费的重要符号表征,而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则因此___________大量用户。此外,内容生产的_________和形式单一也是传统媒体用户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改革都__________。
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为主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智能化改革。如新华社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高多种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智能传播功能。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AI合成主播”,(__________)。在未来,这两个智能平台还将成为公共性的内容生产、聚合与分发的平台,有利于媒体融合与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媒体生态的智能革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互动性 流失 滞后 迫在眉睫
B. 互动性 流逝 落后 迫不及待
C. 互助性 流失 落后 迫在眉睫
D. 互助性 流逝 滞后 迫不及待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新闻领域创新了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的合成
B. 在新闻领域实现了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创新
C. 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创新在新闻领域得以实现
D. 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的合成在新闻领域得到创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高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智能多种传播功能。
B. 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供多种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智能传播功能。
C. 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供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多种智能传播功能。
D. 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高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多种智能传播功能。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基本意思,从以下几个角度辨析:感情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1)互助性:互相帮助性质。互动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特性。根据“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用户”与“媒体”之间应该是“互动”,而非“互助”,故应选“互动性”。
(2)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从适应范围上看,“流失”适用于人,而“流逝”则适用于“时间”等,故应选“流失”。
(3)滞后:(事物)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落后:在行进中落在别人后面;工作进度迟缓,落在原定计划的后面;发展水平较低,不进步。从两个近义词的适用范围来看,“滞后”偏重于“事物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而“落后”则偏重于“工作进度落在原定计划的后面”,文段中说的是内容的生产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应选“滞后”。
(4)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文段中说的是“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改革”非常紧迫,应选“迫在眉睫”。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
本题从主语一致性的角度来看,C项主语“创新”和D项主语“合成”均与前一句“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AI合成主播’”的主语不一致,造成句子不连贯。故应排除C、D两项。
再比较A、B两项,A项“创新了……的合成”与正确选项“实现了……合成的创新”表述重点不同,A项强调的是“合成”,B项强调的是“创新”,从整个文段来看,应强调“创新”,故排除A项。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原文划线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多种”应置于“等”后面;二是搭配不当,“提高……功能”不能搭配,应改为“提供……功能”。A项,“提高……功能”不能搭配,应改为“提供……功能”;B项,语序不当,“多种”应置于“等”后面;
C项,修改正确。D项,“提高……功能”不能搭配,应改为“提供……功能”;语序不当,“多种”应置于“等”后面。故选C。
【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词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词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词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词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这句话的第一种理解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几百万年前已经完成的完成式。但是,对这句话的第二种理解则不是完成式,②________, 是指动手动脑、出力流汗的劳动一直在持续促进个体的手和脑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如果小朋友长期坐在那里动脑筋思考数学题、背英语单词而没有动手劳动,③________。……劳动如此重要,家长需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让孩子参与劳动。
【答案】 ①. 劳动对孩子的成长为什么很重要呢?(关键词:劳动、孩子、重要,必须是设问句) ②. 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进行式(关键词:而是、进行式或直在进行的) ③. 他的脑、手可能不能协调发展(关键调:脑和手,可能,不协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其次要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再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最后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第①空,根据句末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问句。再根据后文的“第一种理解”的内容和“第二种理解”的内容,以及文末的“劳动如此重要,家长需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可知全文谈的就是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此处应填“劳动对孩子的成长为什么很重要呢?”这个问句。第②空,根据前文的“不是完成式”,可知此处应填一个由“而是”领起的、与前文构成“不是……而是”结构的句子;根据后文“一直在持续促进”,可知此处应填“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进行式”。第③空,根据前句的“如果”,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句子,与之构成条件关系。根据前文“动手动脑、出力流汗的劳动一直在持续促进个体的手和脑的协调发展”,可知“小朋友长期坐在那里动脑筋思考数学题、背英语单词而没有动手劳动”的结果只能是小朋友的脑、手就可能不能协调发展。所以此处应填“他的脑、手可能不能协调发展”。
21. 下面这张海报有多处错误,读后完成问题,
海报
为配合第五届市中学生影评征文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电影欣赏和电影评论写作水平,经学校邀请,著名影许家王尧先生将赴我校作题为《电影欣赏与评论入门》的讲座。时间为5月8日下午4时,主办方为墨痕文学社。届时欢迎同学们光临。
XX中学学生会
2020年5月6日
(1)用语不得体的两个词语是: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2)标点有误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
(3)应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应补充的一项内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赴 ②. 光临 ③. 书名号改为引号 ④. 主办方 ⑤. 讲座地点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可多加揣摩,分析一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避免出现语病。
①“赴我校”中“赴”使用不得体,是我们邀请他来我校的,应修改为“光临”;
②“届时欢迎同学们光临”中“光临”使用不得体,对本校的同学参加会议不需要用“光临”,可以直接用“参会”。
③“题为《电影欣赏与评论入门》的讲座”中,讲座的题目应使用引号,不能使用书名号。
④举办讲座的时间、地点应交待清楚,海报中时间有了,没有地点,应将“主办方”删掉,改为“讲座地点”。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感动中国人物志愿军英雄王海颁奖词: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年仅18岁的烈士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去年6月份喀喇昆仑加勒万河谷,在我军与越境来犯外军殊死搏斗中,战士陈祥榕英勇牺牲。一位网友在微博中写下这样一段话:“黄昏将至,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的水,想不通这些身强力壮的士兵为什么会死,我在深夜突然惊醒,他们是为我而死!”
光明中学准备在清明节举行“崇尚英雄精神,传承家国情怀”的主题升旗仪式,请你以该校一名高三学子的身份写一篇国旗下的讲话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崇尚英雄精神,传承家国情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崇尚英雄精神,传承家国情怀》
近年来,互联网上时有摸黑低毁英雄的事件发生。有凭空捏造来哗众取宠的,有打着求真的旗号恶意炒作的,有歪曲历史否定民族精神的,当然还有一些“精日”分子吃着中国的饭安图砸中国锅的。不管是哪种性质的荒缪言论,在网络上都遭遇了无一例外的滑铁卢——全民群起而攻之,为什么?原因十分简单,在历史笃定真实的国家,在人人都崇尚英雄的民族低毁民众心目中的榜样,这怎么会可能有市场?再说了,即便是那些在网上大放厥词的喷子和黑子而言,他们的内心又如何没有几份崇尚英雄的情怀了呢?
当然,虽然网络上的这些无良网民和荒缪之论并不能对人民大众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任何冲击,但是从保障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荣辱观的角度出发,从维护英雄庄严形象的严肃性出发,我们还有要将打击这类不法分子作为保护英雄的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再打击和整肃的同时,我们依旧要宣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依旧要将崇尚英雄的传统大力倡导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崇尚英雄?因为崇尚英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崇尚英雄,是对英雄贡献的肯定。不论是在抵御侵略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烈士英雄,还是在推动祖国建设过程中用青春和生命为代价努力奉献的先锋英雄,他们都是祖国的栋梁,是民族的功臣。不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他们都用无私的奉献转化成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我们崇尚他们,敬仰他们就是对他们突出贡献的着重肯定!
其次,崇尚英雄,是对民族精神的肯定。英雄是民族的瑰宝,英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浩荡五千年的进程中,英雄始终是先锋的存在,而英雄身上的英雄精神也始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的主要构成。是英雄,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是英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永恒。
最后,崇尚英雄,有助于英雄精神的传承。英雄是英雄精神最直接的载体,同时也是英雄精神的直接践行者。对中华民族而言,要想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精神传承下去,通过倡导崇尚英雄来作为导引,从英雄身上直接学习英雄精神,这种没有加工的最真实学习无疑是最直接高效的!
崇尚英雄,是对历史负责,是对当代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作为接受传承并发起传承的连接点,我们绝不能辜负这一重托!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能力。
【审题】题干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材料,第二部分为任务和具体要求。材料中,第一段列举了2020感动中国人物志愿军英雄王海的颁奖词,从中让学生感受到英雄的无惧艰难,英雄的拼搏奋斗,英雄的爱国精神等。第二段列举18岁的烈士陈祥榕的事例,并通过“我”的感受告诉学生,英雄不是利己主义,而是爱国、奉献、拼搏、为人民服务等。他们心系天下,他们在自己的行业坚守创新,他们在艰难时刻挺身而出,他们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
再结合题干要求可知,材料的核心是“英雄”,引导学生思考:何为英雄?怎样做英雄?如何传承英雄精神等?
任务分析:
1.情境限制:光明中学准备在清明节举行“崇尚英雄精神,传承家国情怀”的主题升旗仪式,学生必须在“升旗仪式”这一特定情境下写作。
2.主题限制:崇尚英雄精神,传承家国情怀。学生需要围绕“英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进行写作。
3.文体限制:国旗下的讲话稿,要符合讲话稿要求,有代入感。
【立意】第一,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人算英雄?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坚守正道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些都是英雄。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无畏精神;是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担当精神;是赤诚专一不忘初心的实干精神……
第二,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英雄 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比如: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写作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现实中的“丧文化”“佛系青年”“宅”“娘”“历史虚无主义”“娱乐化”“精致的利己主义”“功利浮躁” 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现象可能凸显,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偏离正轨。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营造好、弘扬好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思想净化、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
第三,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怎样传承家国情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素材】1. 在任何时代都应大力提倡、鼓励民众表达对先辈英烈的崇敬,同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因为英烈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目前,各地在传承弘扬英烈精神方面仍存不足,专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纪念活动更少。一般民众很少主动走进烈士陵园,青少年也很少接触英烈文化,连清明节期间祭扫革命烈士墓这样的传统活动也很少举行了。一些人对英烈的态度趋于淡漠,在网络新媒体上,对历史歪曲式的解读和对英烈捕风捉影式的污蔑屡见不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很大。更值得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公众价值观的变化,不少人越来越庸俗化、功利化,重视自我,却对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明显淡漠;不少人重利益,轻是非,没有骨气,缺乏担当。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爱国进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实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要特别重视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让广大青少年铭记,没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奉献,就不可能有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追思英雄、崇尚英雄的道德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成为他们价值观的一部分,让英烈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清明节期间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墓,对于帮助青少年了解真实感人的英烈事迹,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奋全社会的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共识,促进英烈文化作为主流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无论是腥风血雨中的革命战士,还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他们始终无畏前行、无私奉献,以激昂豪迈、气吞山河的冲锋姿态,守望着人民群众的幸福平安,捍卫着民族独立和共和国的繁荣发展。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和改变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今日中国,中国人民绝不答应!
祭奠烈士,以国之名召唤那些奋进新征程的满腔报国热忱的人。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不仅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更以其胸怀品格构成民族精神的筋骨,激励我们向着未来奋勇前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需要我们赓续先烈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力搏击、迎难而上。在英烈感召下,激发出全社会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勠力同心的凝聚力、众志成城的战斗力,以拼搏奋斗的姿态立足岗位、干事创业,那么,无论什么风浪都打乱不了我们发展的节奏,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