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文综试题

2021河南高考历史冲刺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06-03 12:05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与殷、周相比,明显地表现为王室之器物的减少,诸侯之器物的增多。这说明当时

A.官营手工业的衰落B.地方势力的增强

C.等级观念趋于瓦解D.冶铜技术的提升

25.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26.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需求C.尚理风气的影响D.空谈义理的浸染

27.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

A.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

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

28.洋务运动初期,军事T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T业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29.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甲午战后,各方人士包括梁启超、陈宝箴、盛宣怀等人,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其“突破”主要体现在

A.转向对西方制度的学习B.宣传西方学说开启民智

C.促使政府开始走向改革D.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

30.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B.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31.1962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工作会议决定,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减少城镇人口,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等。中共中央的此举意

A.调整措施改善经济困难形势B.反思错误着手改革经济体制

C.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工业道路D.放弃行政手段凸显市场作用

32.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在每年冬天的一次公民大会中,都会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出些官员,然后对其进行人职前训练及测试。这一做法

A.强化了贵族对官场垄断B.有利于提升官员的基本素养

C.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征D.确保了民主政治的顺利实施

33.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B.T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34.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B.利于避免权力垄断

C.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D.旨在提高国会效率

35.20世纪90年代,剧变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

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

之路。这说明

A.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世界各国已完全融人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采取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也并非弱国特有的现象。如英国长期保留传统的经济藩篱,据统计,英国在1796-1845年中的大多数年份关税率是30%-35%,最高的年份达65%。英国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许多进口货物的关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后,欧洲国家响应英国,有保留地开放门户时间并不长。1879年,俾斯麦发表演说呼吁加强保护主义。他指出,广开门户使德国全部产业的发展和整体的经济地位蒙受损失,采取保护主义的一些国家正在繁荣起来。他指的正在繁荣的国家显然主要是美国,美国建国后不久即推行联邦财长汉密尔顿提出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通过一系列关税立法扶植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除了武力扩张、禁运等传统形式,还出现了外贸国家垄断制、反补贴、反倾销、最惠国待遇、促进企业联合建立卡特尔等保护手段。

——摘编自陆灵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嬗变》

材料二: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急,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传统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不同阶级性质的革命,相互之间有新旧之别,有高下之分,有鸿沟相隔。其实这三次革命是相互关联、递进的。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只有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根据上述材料白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1979年,是我国住房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根据相关资料,国家在这30年内投入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但仍不能满足城镇职工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缓了我国住房建设的进程。从1978年开始,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从而揭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设计了“三三制”的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承担1/3,并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试点。1985年,住房制度改革从“三三制”售房转向租金制度改革的研究和设计。

——摘编自谢然浩《中国住房商品化2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鼓励美国女性参加“海军志愿紧急服役妇女队”的海报也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也是女人的战争”。当成千上万的英国和美国女性加入到武装部队或者投身于军事工业时,战争以多种方式对全世界的女性产生了影响。一些国家,包括英国和美国,禁止女性从事战斗或搬运武器,但是苏联和中国的妇女拿起了武器,许多女子抵抗组织也拿起了武器。

当丈夫被杀死或者出去参战而被捕成为战俘或者在劳动集中营中日益变得憔悴时,被迫充当一家之主的妇女也变得自立并赢得了信心,这是她们以前没有的。女性为自己创造了很多机会,在英国约有50万,美国约有35万女子参军,她们驾驶着飞机阻止纳粹飞机上天,驾驶救护车或者运输车,以及在田间劳作生产粮食。

——摘编自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女性战争”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女性产生的影响。(8分)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政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室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B25.C26.C27.D28.B29.A30.B31.A32.B33.C34.B35.A

41.(25分)(1)主要特点: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调整;重视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保护本国经济手段多样化。(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原因: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国际竞争加剧。(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趋势:由侧重于“利”到侧重于“权”(由侧重于经济利益向政治主权方面转变);(2分)利权观念与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合流。(2分)影响:发展了民族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国内社会变革;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3)认识:经济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的思想;经济民族主

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孪生物;经济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5分)

42.(12分)示例:论题:20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分)

阐述: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虽然阶级性质不同,但前后相继,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践了三民主义,使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就为国民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政治、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国共合作发起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指导思想,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为共产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的历史教训,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10分)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坚持国家统一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货币化、社会化;坚持政府、企业、个人合理负担的投资原则;改革住房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体制。(每点2分,答对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

(2)影响: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住房制度;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动摇了根深蒂固的住房福利观念和消费观念;国家、企业以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调整;为全国的住房改革提供了思路。(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7分)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原因:“二战”是人类社会的反法西斯战争;女性也受到了战争的伤害;女性直接参与军事战斗;参战国女性参与了与战争有关的各项工作,支持了战争。(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7分)

(2)影响:战争给女性心理和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2分)促使女性变得独立自信;(2分)提高了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2分)为战后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权利和地位奠定了基础。(2分)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原因:儒家的推崇;(2分)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2分)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2分)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3分)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

象;(2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2分)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