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开设哪些专业及最好专业排名 王牌专业推荐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专业体系包含多个学科领域,以基础学科为根基,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布局前沿专业。2026年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开设的专业有: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国际商务专业、金融工程专业、审计学专业、金融科技专业、数字经济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等。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推荐人数较多的专业有金融学专业、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推荐指数较高的专业有会计学专业、审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希望对2026年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另外专业设置可能会变动,正式填报时需要以学校官网公布的数据为准。

2026年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开设专业名单
1、开设会计学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管理学学制四年
2、开设金融学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经济学学制四年
3、开设国际商务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管理学学制四年
4、开设金融工程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经济学学制四年
5、开设审计学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管理学学制四年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科门类 | 专业类别 | 学制 |
|---|---|---|---|---|
| 会计学 | 本科(普通)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四年 |
| 金融学 | 本科(普通)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四年 |
| 国际商务 | 本科(普通)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四年 |
| 金融工程 | 本科(普通)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四年 |
| 审计学 | 本科(普通)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四年 |
| 金融科技 | 本科(普通)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四年 |
| 数字经济 | 本科(普通)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四年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本科(普通)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四年 |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普通) | 理学 | 心理学类 | 四年 |
| 戏剧影视导演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四年 |
| 书法学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四年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普通)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四年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本科(普通)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四年 |
| 艺术管理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类 | 四年 |
| 公共艺术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四年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本科(普通)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四年 |
| 人工智能 | 本科(普通)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四年 |
| 表演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四年 |
| 艺术与科技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五年,四年 |
| 广播电视编导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四年 |
| 摄影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四年 |
| 数字媒体艺术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四年 |
| 财务管理 | 本科(普通)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四年 |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普通)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四年 |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开设本科推荐专业排名
一、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推荐人数较多的专业排名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推荐人数较多的专业包含:审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具体如下表格:
| 专业名称 | 推荐人数 |
|---|---|
| 金融学 | 158人 |
| 会计学 | 148人 |
| 财务管理 | 97人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88人 |
| 审计学 | 21人 |
二、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推荐指数较高的专业排名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推荐指数较高的专业有:会计学专业推荐指数为4.8、投资学专业推荐指数为4.6、审计学专业推荐指数为4.8等。具体如下表格:
| 专业名称 | 推荐指数 |
|---|---|
| 会计学 | 4.8 |
| 审计学 | 4.8 |
| 金融学 | 4.7 |
| 财务管理 | 4.7 |
| 投资学 | 4.6 |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简介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原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创建于2004年。学校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通州。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办学设施先进。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国际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为特色,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