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设哪些专业及最好专业排名 王牌专业推荐

2025-11-27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专业体系包含多个学科领域,以基础学科为根基,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布局前沿专业。2026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设的专业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推荐人数较多的专业有软件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推荐指数较高的专业有公共关系学专业、机械类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希望对2026年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另外专业设置可能会变动,正式填报时需要以学校官网公布的数据为准。

2026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设专业名单

1、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工学学制四年

2、开设机械工程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工学学制四年

3、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工学学制四年

4、开设工业工程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管理学学制四年

5、开设自动化专业为本科(普通)层次学科门类为工学学制四年

专业名称层次学科门类专业类别学制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普通)工学机械类四年
机械工程本科(普通)工学机械类四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普通)工学机械类四年
工业工程本科(普通)管理学工业工程类四年
自动化本科(普通)工学自动化类四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普通)工学仪器类四年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普通)工学机械类四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普通)工学计算机类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普通)工学电子信息类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普通)工学计算机类四年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普通)工学计算机类四年
软件工程本科(普通)工学计算机类四年
通信工程本科(普通)工学电子信息类四年
网络工程本科(普通)工学计算机类四年
应用化学本科(普通)理学化学类四年
环境工程本科(普通)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四年
环保设备工程本科(普通)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四年
复合材料成型工程本科(普通)工学材料类四年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普通)工学能源动力类四年
材料化学本科(普通)工学材料类四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普通)工学材料类四年
标准化工程本科(普通)管理学工业工程类四年
财务管理本科(普通)管理学工商管理类四年
电子商务本科(普通)管理学电子商务类四年
国际商务本科(普通)管理学工商管理类四年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普通)管理学旅游管理类四年
物流管理本科(普通)管理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四年
信用管理本科(普通)经济学金融学类四年
公共关系学本科(普通)管理学公共管理类四年
日语本科(普通)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四年
英语本科(普通)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四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普通)理学数学类四年
应用统计学本科(普通)理学统计学类四年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普通)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四年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普通)艺术学设计学类四年
产品设计本科(普通)艺术学设计学类四年
环境设计本科(普通)艺术学设计学类四年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普通)艺术学设计学类四年
工业设计本科(普通)工学机械类四年
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普通)工学能源动力类四年
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普通)工学海洋工程类四年
应用物理学本科(普通)理学物理学类四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设本科推荐专业排名

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推荐人数较多的专业排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推荐人数较多的专业包含:信用管理专业、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等,具体如下表格:

专业名称推荐人数
软件工程85人
电子信息工程85人
自动化80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8人
机械电子工程76人
信用管理72人
计算机类50人
网络工程39人
财务管理39人
信息与计算科学37人

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推荐指数较高的专业排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推荐指数较高的专业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推荐指数为4.9、计算机类专业推荐指数为4.9、公共关系学专业推荐指数为5.0、环境设计专业推荐指数为4.9、机械类专业推荐指数为5.0等。具体如下表格:

专业名称推荐指数
公共关系学5.0
机械类5.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5.0
软件工程4.9
计算机类4.9
通信工程4.9
数字媒体技术4.9
数字媒体艺术4.9
材料科学与工程4.9
环境设计4.9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简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培育)单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断成长的一所新型大学。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84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所以“工业大学”命名的高校。学校在60余年办学过程中,历经成人教育、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及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面向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为上海和全国输送了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近20万名,培养出了130余位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形成了“勤奋、自强、求实、创新”的校风,“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二工大人守正创新,砥砺奋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