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失去应届生身份 如何界定

2025-07-29

判定是否失去应届生身份,关键在于毕业时间与就业状态。通常,应届生涵盖当年应届和择业期内应届两类。毕业时间上,当年应届指在对应年份正常毕业的学生;择业期应届则涉及毕业时间和就业状态,若突破特定界限,便会失去这一身份,后续求职、考公等机会也会随之改变 。

如何才算失去应届生身份

应届生身份在求职、考公等方面意义重大,失去这一身份的情形主要与毕业时间、就业及社保缴纳挂钩。

从毕业时间看,国家规定择业期一般为两年,若毕业超过两年,即便未就业,也会失去应届生身份。比如2023年毕业的学生,到2025年12月31日后,就不再是择业期内的应届生。

就业状态影响也关键。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建立起劳动关系,就失去应届生身份。因为这表明已落实工作单位,不符合应届生未就业的界定。像毕业后入职一家企业,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此时就不再是应届生。

社保缴纳情况同样重要。缴纳职工社保是失去应届生身份的重要标志,因为缴纳社保意味着已被纳入就业保障体系,有了工作单位。即便只是签了三方协议,但单位为你缴纳了职工社保,也会失去应届生身份。不过,缴纳居民社保,如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等,不影响应届生身份,因为居民社保主要针对非就业群体。

如何界定应届生身份

应届生身份界定主要从毕业时间与就业状态两方面判断,具体如下:

毕业时间维度

当年应届毕业生:指在相应学年正常完成学业,学分修满,取得毕业证书的高校学生。像每年6-7月本科毕业季,按时毕业拿证的大学生就是应届毕业生。研究生因弹性学制,只要正常毕业取证,无论一年中哪个时段毕业,均属当年应届。比如2025年6月毕业的学生,统称2025年应届毕业生。

择业期内应届毕业生:国家规定择业期一般为两年,部分地区延长至三年。在该时间段内已取得毕业证,且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这类人员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例如2023年毕业的学生,到2025年12月31日前,若符合上述条件,就处于择业期应届身份。

就业状态维度

未就业情形:在择业期内,未与任何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未缴纳社保的毕业生,通常被认定为应届毕业生。

已就业特殊情形:若仅签订三方协议,尚未正式报到入职、未缴纳社保,且符合择业期其他条件,有些情况下仍算应届毕业生。但一旦正式入职并缴纳社保,一般不再被视为应届。此外,非统招、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如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夜大、电大毕业生,即便毕业当年,也不属于应届生范畴。

需注意,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如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企业校招等)对应届生身份界定可能存在差异,具体要以相关招录公告或单位要求为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