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大学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2025-07-19

重庆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重庆大学录取规则:

重庆大学录取规则

六、录取规则

1. 学校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招生办公室,采取远程网上录取。

2. 根据各省生源情况和学校预留计划确定调档比例,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顺序志愿调档比例为120%)。

3. 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认定当地省级招办的加、降分政策。

4. 学校在可满足考生第一专业志愿时,对自愿申请录取到非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学校尊重考生意愿调剂。

5.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海南的选考科目详见当地教育部主管部门已公布通告。

6. 所有进档考生按投档成绩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在录取过程中,相同分数的考生,文、理科类均按不同的单科顺序排序确定名次,即文史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文科综合、语文、数学、外语,理工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理科综合、语文、数学、外语。

7.艺术类录取规则:

①有校考省份专业成绩认定校考成绩,摄影专业:天津、河北、黑龙江、江苏、山东、广东、陕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河北、江苏、山东、广东、陕西(须达省播音与编导类统考最低控制线)、宁夏、新疆。

②无校考省份,专业成绩认定当地省级招办组织的艺术类统考成绩。

③顺序志愿、一档多投志愿省份:专业文化双上线,按排名依次为专业成绩、文化成绩。

④平行志愿省份: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如投档成绩相同时,则再按排名依次为专业成绩、文化成绩。

⑤如以上排序规则仍完全相同则按专业单科成绩排名依次为素描、色彩、速写;在专业单科成绩相同时,则文、理科类再按不同的单科顺序排序确认名次,即文史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文科综合、语文、数学、外语,理工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理科综合、语文、数学、外语。

8. 各招生专业外语语种不限,新生入学后公共外语教学为英语。

9. 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学校预留本科招生计划1%,主要用于调节生源地线上生源不平衡问题。

10. 在各省份投档录取过程中,与学校取得联系,自愿放弃就读的考生,在学校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发送退档申请书等附件材料,学校将退档,否则会被录取。为保证被录取考生的权益,学校最长可能保留入学资格一年。

11. 其它未尽事宜参照教育部和各省级招办有关文件执行。

重庆大学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工学生物医学工程类
碳储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矿业类
智能采矿工程(本科)工学矿业类
智能感知工程(本科)工学仪器类
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能源动力类
智能医学工程(本科)医学医学技术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人工智能(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智能建造(本科)工学土木类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机器人工程(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舞蹈表演(本科)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产品设计(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戏剧影视导演(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城乡规划(本科)工学建筑类
环境生态工程(本科)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安全(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广播电视学(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工学土木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工学能源动力类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能源经济(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金融数学(本科)经济学金融学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电气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能源动力类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物联网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航空航天工程(本科)工学航空航天类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表演(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音乐表演(本科)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绘画(本科)艺术学美术学类
戏剧影视文学(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风景园林(本科)工学建筑类
生物工程(本科)工学生物工程类
工程力学(本科)工学力学类
制药工程(本科)工学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工学化工与制药类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工学土木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土木类
建筑学(本科)工学建筑类
土木工程(本科)工学土木类
药学(本科)医学药学类
临床医学(本科)医学临床医学类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软件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自动化(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通信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工学核工程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工学仪器类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工业设计(本科)工学机械类
车辆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机械类
冶金工程(本科)工学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材料类
采矿工程(本科)工学矿业类
安全工程(本科)工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本科)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测绘工程(本科)工学测绘类
城市管理(本科)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行政管理(本科)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历史学(本科)历史学历史学类
统计学(本科)理学统计学类
环境科学(本科)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材料化学(本科)工学材料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生物科学(本科)理学生物科学类
化学(本科)理学化学类
应用化学(本科)理学化学类
物理学(本科)理学物理学类
应用物理学(本科)理学物理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英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德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财务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市场营销(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工程造价(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新闻学(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体育教育(本科)教育学体育学类
法学(本科)法学法学类
经济学(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
金融学(本科)经济学金融学类
会计学(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工业工程(本科)管理学工业工程类
工程管理(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哲学(本科)哲学哲学类

重庆大学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大学志愿填报后,录取结果一般在10-15天内可查询,不同批次、地区和院校的具体时间有所差异

1、录取结果查询时间差异

录取批次决定查询周期。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如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各批次填报与录取时间不同。例如,强基计划录取结果可能在一周内公布,而本科普通批通常需10-15天。

2、省份和招生政策影响进度。不同省份的录取进度受考生数量、招录流程复杂度影响,例如人口大省的本科批结果可能晚于其他省份1-2天。2025年起全国多地实施新高考政策,合并录取批次后,部分省份的查询时间可能相对集中。

重庆大学简介

重庆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9所附属医院。教职工5100余人,在校学生5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6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现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沙坪坝校区(含A校区、B校区、C校区)、科学城校区[含虎溪校区、智谷校区(在建)等]和两江校区。

人才培养

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20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高校、首批10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10所“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高校、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大力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成立本科生院,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加强通识教育。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专业进入“强基计划”,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入选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与重庆市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

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持续深化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开展科研经费博士、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生年招生规模1400余人。

深化“产教融合、跨界培养”,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承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学科建设

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总体思路,持续优化学科综合布局,加快构建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现已形成涵盖大能源、大制造、大建筑、大人文、大信息、大健康等领域的更加适应时代特征、学校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格局。持续推进传统工科现代化改造,加强基础理科、基础文科建设,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进医学学科跨越式发展,凝练信息学科特色方向,大力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学科位居ESI世界前百分之一,4个学科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工程学位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为西南地区首个;10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50名,其中3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10名。

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岗位设置,建立“弘深学者系列”与“常规师资系列”协调发展的双塔人才引育岗位体系新格局,不断创新用人模式,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氛围。坚持科学评价与精细服务同向赋能,坚决破“五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优化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发展活力。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包括9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近300人,学术型博士生导师1100余人、专业型博士生导师8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200余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博士后研究人员3000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