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工程专业介绍

2024-06-03 13:11

Hello

关于我们

专业名称

交通工程

学位授予门类

工学学士学位

学位修业年限

四年

所属学院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掌握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管理与智能控制、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建设、交通安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及相关能力,能在交通运输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毕业要求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本专业毕业生经过四年学习后,毕业时将达到以下12项能力: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道路交通与环境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分析道路交通与环境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特性、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及文献研究等,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应用道路交通与环境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制定满足特定需求的交通节点和交通系统的设计解决方案,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毕业要求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道路交通与环境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包括总体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与使用合适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并充分开发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对道路交通与环境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

工程与社会:熟悉交通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道路交通与环境领域的相关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交通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成员、骨干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

沟通:能够就道路交通与环境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道路交通与环境工程领域中应用。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掌握道路交通与环境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干课程

工程力学

道路勘测设计

工程制图

测量学

结构力学

路基路面工程

交通工程学

交通系统分析

交通规划

交通管理与控制

交通设计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

交通仿真

数字赋能智慧

交通感知

人工智能

编程语言

交通环境工程

机器学习

应用实践

专业实力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创办于1996年,是全省首个交通工程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为60-80人。2003年获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交通工程专业被学校确立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交通工程专业被确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在福建省道路交通运输业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获受理,目前正在自评阶段。2022年获批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实力再上台阶。按照学科发展规划,2024年本专业拟开设“智慧交通”方向,以培养智慧交通技术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1996年

交通工程专业创办

2003年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6年

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2009年

校级特色专业

2011年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2021年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获得受理

2023年

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智慧交通方向(筹建)

秉承科研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助力“精准扶贫”,开展“技术下乡”活动。多位教师担任福建省级技术专家,将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直接服务于省内“畅通工程”、“生命防护工程”等建设,完成福建省20余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及“城市公交规划”等编制工作。助力“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镇镇通干线”,实现乡村振兴。在道路交通污染统计、道路景观与交通污染、基于无人机的交通污染观测技术等交叉领域开展交通与环境研究。

在数字赋能智慧交通发展与产学研方面,专业实力强劲。在交通管控、交通大数据、交通仿真、交通图像识别、交通大模型、车路协同、自动驾驶、驾驶辅助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众多研究和实践,在设施布设、系统集成、系统开发、系统运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们带领学生完成了“高新技术创业产业园智慧交通设计方案”、“智慧高速传感网布设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车联网标准化应用与系统平台研究”、“福州新区智能网联道路建设导则”、“面向智慧交通需求的市政道路路侧智能设施布设研究”、“基于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口精细化管控系统平台研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应用研究”、“松溪县社会治理信息化及智能化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智慧交通系统项目”、“三明市东新四路交通组织仿真论证”等多个项目。同时,专业为高速公路、国省道及城市道路的健康安全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及科学决策。

“畅通工程”交通管理规划项目评审

智慧交通项目多种场景

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测试场建设项目

教研实力

专业现有一支年龄、职称与学缘结构较合理、呈上升发展势头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其中福建省高层次人才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占比76.5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9人,占比52.9 %,另有专职实验教学员1人。在交通规划、设计、交通管理等交通行业及政府职能部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外行业兼职教师及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10余名。

2016年以来公开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6项、省厅级项目14项,完成政府委托项目28项,项目总经费850余万元。在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道路交通安全、智慧交通、交通仿真技术、交通环境等研究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本专业拥有1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数字福建”智能交通技术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另有可为本科服务的测量学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智慧交通虚拟仿真沙盘实训室、研讨型智慧交通实训室、交通信息采集实验室、交通规划仿真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800m,仪器设备总值970余万元。在全省规划、设计、交警等单位建有2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学生参与工程建设、施工、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实践机会和时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训练,获得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双提高。

“数字福建”智能交通技术

物联网重点实验室

评为志愿者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被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新福建”重点工作优秀团队

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基地实习

实际工程项目社会教学实践

实践队员正在使用无人机

宏观了解拥堵时道路状况

“华展物流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中

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实现省内一等奖零的突破

研讨型智慧交通实训室

智慧交通虚拟仿真沙盘实训室

Simi交通信息感知平台,实现城市交通系统一体化泛在感知,用于智能车辆感知、车路协同控制

学生参与研制并开发的道路信息三维激光成像多功能采集车

使用了三维激光成像技术,由线性激光器、GPS、惯性测量单元、高精度3D相机与光电编码器等构成,为高速公路、国省道及城市道路的健康安全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及科学决策。

基于旋翼无人机的交通污染观测技术平台

人才培养

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需要,瞄准区域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前沿和关键技术,紧紧依托农林学科特色和优势,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具有厚理论基础、强实践能力、富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解决地方交通运输领域行业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从新生入学至大学毕业四年全过程育人。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得30余项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赛道、“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顺丰杯”物流创新大赛、“北斗丝路杯”创新创业挑战赛、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等金奖、一、二、三等奖项,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及创新性实验。本专业学习氛围浓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比例逐年上升,平均在30%左右,另有7.1%的硕士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硕博研究生生涯的学习和实践,为他们提供了更高的成长平台。

通过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毕业生能胜任规划、设计、施工、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用人需求,用人单位好评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

就业方向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高等院校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主要包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道路勘测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道路工程建设及养护公司、工程咨询机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各类高等院校等。

本专业培养理念和模式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近年来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氛围浓厚,半数以上的同学们努力争先。连续几年,本专业考研录取率均保持在25%~35%以上,分别考取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这些学校的导师也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较高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