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齐鲁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09-24 19:12

                 2024届齐鲁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由于有机体的全部基因都遗传自祖先,而非祖先那些未能成功繁衍后代的同辈,因此所有有机体都倾向于拥有那些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有机体天生便拥有成为祖先的本事,也就是说,它们善于生存繁衍。这也是为什么有机体倾向于遗传的那些基因,都有能力构建出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一具积极工作、不停努力成为后代祖先的躯体。这就是鸟儿如此善于飞翔,鱼儿如此善于游动,猴子如此善于攀爬,病毒如此善于散播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热爱生命、热爱孩子的原因。因为所有人继承的所有基因,都来自从未中断过的一连串的成功祖先,毫无例外。这个世界充满了有能力成为后代祖先的有机体。

关于上一段落,有一种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方式。有人认为,当祖先成功繁衍,它们传递给儿孙的基因便由此获得了升级,超越了它们从父母处获得的基因。它们的成功对基因发挥了某些作用,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后代如此善于飞翔、遨游、求偶。错了。基因不会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它们只是得到了继承,除了某些非常罕见的随机错误之外,基因根本不会发生变化。并不是成功塑造了优秀的基因,而是优秀的基因造就了成功。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丝毫的影响。生而具有优秀基因的个体,是最有可能成长为后代的成功祖先的。因此,优秀的基因更有可能被继承到未来。每一代都是一道过滤、一个筛子:优秀的基因容易穿过筛子,进入下一代;拙劣的基因容易留存在早年离世的个体身上,或是那些没有繁殖的个体身上。拙劣的基因也许会因为运气好,与优秀的基因共存于同一个躯体之内,闯过一两个世代的过滤。但是,若想成功闯过数千道连续不断的过滤,不能只靠运气。在数千个连续的世代之后,依然存在的基因大概率是优秀的基因。

《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这条河在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信息经由躯体,对躯体产生影响,但在路过之时,却不会受到躯体的影响。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合。基因本身带有一种稳如磐石的完整性。当继承到下一代的时刻到来,某个基因要么进入后代的体内,要么不进入。父系基因和母系基因不会融合,而会彼此独立地进行重组。你体内的某个基因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母亲。同时,这个基因也来自你4位祖辈中的一位,来自你8位曾祖辈中的一位且只有一位,以此类推。长期来看,一个繁殖种群的所有基因都是彼此的伙伴。短期来看,基因存在于个体之内,与共处一体的其他基因获得了暂时的亲密关系。基因只有善于构建优秀的躯体,令其善于以该物种选择的特定生活方式生息繁衍,才能穿越漫长的时间长河留存下来。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须善于与同一物种(同一条河)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必合作,至少是不必紧密合作,因为它们无须共享同一具躯体。区别某一物种的依据就是,任一物种的所有成员体内都流淌着同一条基因之河,某一物种的全部基因要准备好成为彼此的好伙伴。当现有物种分裂成两个不同物种时,新的物种便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之河会出现分岔。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物种形成(speciation)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经过短暂的分离,两条河流便会各自独立,各自流淌,直到逐渐干涸,渗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过有性重组,不断混合再混合。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在物种分化之后,两套基因便不再彼此为伴。它们再也不会在同一具躯体之内相遇,也无须彼此合作。

物种为何会产生分化?是什么启动了基因的漫长告别?又是什么促使一条河流产生分支,形成渐行渐远、永不交汇的支流的?具体原因饱含争议,但无人质疑的一点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偶然发生的地理分隔。基因之河随着时间不断流淌,而基因的重组发生在活生生的躯体之中。躯体会占用空间中的某个位置:北美灰松鼠如果有机会遇到英国灰松鼠,也许有能力与之交配繁衍,但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很小。北美灰松鼠的基因之河已经与相隔4800公里大洋之外的英国灰松鼠形成了分化。事实上,虽然在假设的条件下,两队基因仍然有能力在恰当的时机成为好伙伴,但事实上它们已经不再彼此为伴。它们已经告别了,虽然这次告别目前来看并非无可挽回。再经过数千年的分离,两条河流就可能过于疏远,就算两种松鼠相遇,它们也不再有能力交换基因。这里所说的疏远,并非指空间上的疏远,而是指彼此相容能力上的疏远。这类事件,几乎可以肯定与灰松鼠和红松鼠的分离有一定的关联。后者之间无法实现异种交配。在欧洲的某些地方,灰松鼠和红松鼠的活动范围有重合,虽然它们会相遇,很可能有时还会因为抢夺坚果而彼此敌对,但它们已经无法交配,更无法产下拥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它们的基因之河彼此太过疏远,也就是说,它们的基因不再适合在同一具躯体之中彼此合作。许多世代之前,灰松鼠的祖先和红松鼠的祖先是同一个个体。但后来,它们在地理上产生了分隔,也许是隔了一条巨大的山脊,也许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最终则演变成了大西洋,而它们的基因组合也愈加不同。地理上的分隔致使往日的好伙伴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敌对者。水火不容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此时的道别便是永远。两条河流分离开来,命中注定渐行渐远。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人类祖先和大象祖先在久远的过去互道的永别上,发生在鸵鸟祖先和蝎子祖先的永别上。基因之河是一条DNA之河,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基因之河》)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机体倾向于从祖先身上继承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基因后来也不会得到提升。

B.有机体个体基因有优劣之分,拙劣的基因很难有与优秀的基因被后代继承的同等概率。

C.“这个基因也来自你四位祖辈中的一位”中的“这个基因”是指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基因。

D.作者认为,北美和英国灰松鼠的基因不能成为好伙伴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不会再融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②段的内容看,当事物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时,有些人习惯性地依据结果进行推断,从而产生一些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

B.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任何的影响,这是由于基因本身除随机错误之外,根本不会发生变化。

C.分岔后的基因之河不会污染其他河流,主要是因为物种的基因在分化后彼此相容的能力已经疏远,再不会在同一个躯体内相遇。

D.从物种的分化过程可以看出,偶然发生的空间分隔可能会引发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后就会无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种隔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除了染色体外,细胞质里也有遗传物质,这些是母系遗传的,即一个人几乎所有的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来源于其母亲,这些遗传性状母系更能代表,

B.所有的白蚊身上都具备在某些环境下将自身转化为无生育能力的工蚊的基因,以及在另一些环境条件下令自身拥有繁殖能力的基因。

C.在缔造一个小小的生命之际,他的身上会获得父亲和母亲双方各自的遗传物质。比如有的女孩会遗传父亲的性格,但容貌会更像母亲。

D.基因之河不会受到其流经的一连串躯体在生命中获得的经历和成就的影响,也不会受到表面来看极其强大的潜在污染源的影响。

4.选文第8段提到灰松鼠和红松鼠这一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文中“基因之河”这一比喻,体现了基因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宅陈 村

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在我心里,老宅死去已很久了。

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①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字。②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张家宅拆房了。报上说全已拆尽。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反正老宅够老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这是我长大后想到的。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吓我的吧。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时看一看。一天正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寸步不让。女儿知道我脾气,便由我去了。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宅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的木拖板很大,脚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见老宅的青石板上的青苔,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宅似乎没有天。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

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沿街的一面立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探向混乱的视线。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看。"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还是出去的好。我的墙不会再有了。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人的脚。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发亮。他能一只手就把我举起来。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他不举,我也不饶他。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坐在墙上,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张着口袋等着。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他还不来。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没有人的。

我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我家的地和牛,已先卖尽。阿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加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后来我想,幸亏破败了,否则就要划作地主成分,日子就很难过了。安知非福啊。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朵皮牵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们搬到城里,住进这石库门房子。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叹气。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啊”了一声,又淡漠起来。阿三也进城了,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阿三以后没有来过。

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那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要牛有什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老宅啊。

1987年3月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像这样的古建筑是很难留存下来的,这是“我”随着年龄增长懂得的常识。

B.童年的“我”比较淘气,经常跑到竹林里去踩笋,母亲为此编造了竹林里有蛇咬人的谎言。

C.“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既表现了“我”回忆往事时的心理,又体现了老宅生活的丰富。

D.“竹林”“张妈”“阿三"等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们见证了“我”的童年,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记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女儿送来报纸就出门去了,从中可以看出父女关系的淡漠,与后文写女儿对“我”、对老宅的厌烦形成呼应。

B.句子②连用四个短句,将“我”对老宅的回忆与现实相交织,表现了“我”从惊疑到确认再到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

C.句子③中的“意思”一词意蕴丰富,表面上是写充满乐趣的老宅往事,实际上也隐含着对老宅变为废墟的伤感。

D.句子④耐人寻味,是“我”不再反驳女儿的观点后,借“酒”来表达自己对老宅的叹息、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8.文中“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一段写得饶有趣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妙处。(4分)

9.选文围绕“老宅”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鸷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相同。

D.瓮牖,用瓮做门,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4分)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4分)

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描写了诗人辛勤劳作、躬耕田园的情景。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运用反问和比喻手法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膏、挥霍无度的做法进行了抨击。

(3)唐宋诗词中常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我们的印象中,麦子、稻谷成熟后,重重的穗子把它们的“腰”都压弯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什么成熟的种子挂在母体上,不会掉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惊掉下巴,那就是:种子一旦掉下来,你就找不到它们了,因为掉下来的种子“会跑路”!A ,其中一种最会跑路的是不实野燕麦。不实野燕麦是小麦和大麦地里的常见野草,适应能力极强,除了南极洲,其他哪个大洲它都能混。不实野燕麦的种子从母体脱落掉到地面后,就会展现出与生俱来的功夫——一个鲤鱼打挺,再一个凌波微步,就跑出好远了。难怪不实野燕麦也叫“动麦”。不实野燕麦跑路依靠的是“呆毛”——长芒。不过,它并不是有意识地运动,它跑路的动力并非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空气。具体过程是这样的:①不实野燕麦的小穗可以在成熟前易如反掌地脱落,②掉到地面上。③它的两根长芒具有不对称的吸水,④其中一边可以吸水膨胀,⑤而另一边可以一直保持干燥。⑥白天热量和湿气积聚在长芒表面,⑦晚上再变凉变干。在不断地润湿和脱水的过程中,这种不对称吸水的长芒会让种子一直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旋转。这样一来, B ,直到在合适的地方生根发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加点的“惊掉下巴、功夫”,与“惊讶、能力”相比,表达效果上各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什刹海周围几乎没有什么行人。除了远远的,随着微风传来的,电车的铃声,他听不到任何的响声。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金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水边上柳树的叶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变成黄的。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它是那么静,那么白,那么幽独凄惨。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他想由七七抗战起一直想到钱孟石的死亡,以便决定此后的行动。可是,他的心思不能集中。在他刚要想起一件事,或拿定一个主意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你想那个干吗?反正你永远不敢去抵抗敌人,永远不敢决定什么!他有许多事实上的困难,足以使他为自己辩护。但是心中那个小人儿不给他辩护的机会。那个小人儿似乎已给他判了案:“不敢用血肉相拼的,只能臭死在地上!"极快地,他从地上拔起腿来,沿着""岸疾走

21.下列选项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

B.“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

C.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

D.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什么”,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因为什么成熟的种子挂在母体上,不会掉下来?

(3)“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

四、写作(60分)

作文一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科学可以探究广阔而神奇的世界,可以让人变得理性,可以使人类幸福……科学的价值无处不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二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中央领导人材料二:8月1日,河北隆尧县霸王营村村干部在接到泄洪通知后,将大部分村民转移,留下了一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抗洪抢险队伍。这支队伍几年前就组建起来了,每年都会进行抗洪演练。村干部带领和号召队伍连夜用一袋袋水泥,搭设脚手架,墩成了一道长长的拦水墙,保住了村庄,保住了村民的财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不会再融合”说法错误,文中说“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合”,应该是“不会再合作”,即不再有能力交换基因。

2.D[解析]“就会无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种隔离“说法错误,条件过于绝对,还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分离这一条件。

3.C[解析]原文第④段的观点是“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合”A项谈的是母系遗传;B项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D项支持第③段的观点。

4.①通过举例说明基因在物种分化后就不会再合作的观点;②事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让观点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基因具有继承性。基因充满着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样,在世代间过滤继承。②基因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同一条河流的同--物种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之河。(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B【解析】“母亲为此编造了竹林里有蛇咬人的谎言”说法错误,“有蛇咬人”并不是母亲刻意编造的,母亲是真的担心“我”被蛇咬。

7.【答案】A【解析】句子①只是一处客观描写,选项过度解读。

8.【答案】①写出了童年时“我”对墙外世界的想象与幻想,充满童真童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强调了“墙”在“我”童年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表现了“我”对老宅的怀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①对童年老宅生活的怀念:“我”在老宅生活了十年,老宅承载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②对老宅兴衰的感叹: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有过兴盛与衰败。③对人事代谢的伤感:老宅中的人聚聚散散,父亲、母亲、张妈、阿三,都慢慢地淡出了“我”的生活。④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对于老宅的兴衰变迁,“我”与女儿有很大的分歧,父女之间存在代沟。(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0.【答案】CD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原文标点为: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

11.【答案】D【解析】“用瓮做门”说法错误,应为“用瓮做窗户”。

12.【答案】C【解析】“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

13.【答案】(1)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下”“忧”“不行”各1分,句意1分)

(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纵”“骜”“庸”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了、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提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

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

15.【答案】B【解析】“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说法错误,“梦回故乡”是因为离家太久。

16.【答案】①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②陆诗的“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几年来,您旅居京城,在京城的风尘中奔波驰骛。如今,在旖旎的春光里,您如同乘坐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直上牵牛星,一举进士及第。深夜里,您一定做归乡得美梦吧,哪怕归途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清晨时,您参加朝廷转为新科进士举行的鹿鸣宴,欣赏着上林苑中绽放的花朵,您的眼中一定会燃烧着喜悦吧?您头发花白之时担任佐理县事的县尉并不算晚,腰上悬挂着蓝色丝带的官印回到故乡,也是值得夸耀的。更何况您还有宏伟的谋略眼看着就要使主上觉悟(您的雄才大略),不要因为不被知遇并且行将到远方做官而伤心。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描述了友人奔波京城的艰辛、一朝成名的得意和白首远宦的失意,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同情、高兴和鼓励、劝慰。

首联写友人奔波京华一朝得中。上句中,诗人回顾友人客居京华为科举奔波的经历,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怜惜。尘土,既可以指自然界的尘埃,也可以指人类社会的“尘埃”,通过写友人奔走、蒙受尘土的细节,侧面表现了友人求取功名的艰辛。下句中,诗人使用“犯斗槎”的典故,描写这个春天里的友人就像乘坐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直上牵牛星一样,一举进士及第,写尽了友人摆脱尘埃一步登天的得意,流露出诗人为友人美梦成真而产生的由衷的高兴。

颔联写友人梦好夜归眼明宴花。在这里,诗人写道,深夜里,您一定做归乡得美梦吧,哪怕归途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清晨时,您参加朝廷转为新科进士举行的鹿鸣宴,欣赏着上林苑中绽放的花朵,您的眼中一定会燃烧着喜悦吧?这是诗人的设想之词,通过猜想友人的梦境和友人参加鹿鸣宴时“眼明”的细节,一方面继续表现友人进士及第后的得意与欣喜,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夙愿终偿的快乐与欣慰。

颈联写友人白头非晚蓝绶可夸。这二句中,诗人写道,您头发花白之时担任佐理县事的县尉并不算晚,腰上悬挂着蓝色丝带的官印回到故乡,也是值得夸耀的。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之词。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友人此时头已白,想必已经上了年纪。如此年龄,友人或许更急于握持权柄施展所学。但是,根据唐宋时的惯例,新晋进士往往先担任县尉。这样的反差,当然会让友人失望。因此,诗人在此劝解友人,虽然您头发已白时光紧迫,但是新进士做县尉只是惯例,不要因此而感到一切都晚了,也许这只是人生美好画卷的第一步呢?再说,您腰悬蓝色丝带的官印回乡,人们关注的是由此透露出的新科进士的身份,有谁会在意您眼下官职的低微呢?总之,担任县尉只是寻常做法,只是新进士步入仕途的第一步,不要囿于目前而悲伤,而应着眼长远着眼未来。这样的话语,可谓真挚而殷切。

尾联写友人雄图悟主莫伤远宦。诗人写道,更何况您还有宏伟的谋略眼看着就要使主上觉悟(您的雄才大略),不要因为不被知遇并且行将到远方做官而伤心。在此,诗人更进一步,提醒友人还有宏伟的志愿和谋略,而且这雄图眼看着就能使主上觉悟,以此激励友人,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拳拳之情。接着,诗人在上文辨明事理的基础上,采用祈使句,劝说友人不要因为当前的孤宦天涯而伤心,这只是进士入仕的第一步,也是您最终实现“雄图”的第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劝解和安慰。

注释:

1、家静:蜀人。

2、及第:科举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 只用于考中进士, 明 清 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3、赴官:往赴任所;上任。

4、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5、尘土:细小的灰土。也指尘世;尘事。

6、客:寄居;旅居。

7、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8、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晋·张华《博物志》: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尽夜。去十馀月,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9、蜀道:蜀中的道路。亦泛指蜀地。

10、上林: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泛指帝王的园囿。唐代有鹿鸣宴,是专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而得名。

11、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

12、佐邑:佐治县邑之事。指担任县丞或县尉。

13、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丝带的不同颜色,标识官吏的身份和等级。蓝绶表示等级较低的官吏。

14、誇:kuà,誇燿。

15、雄图:远大的抱负;宏伟的谋略。

16、悟主:使主上觉悟。

17、孤宦:地位低微的官吏;未受知遇的远臣。

18、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17.【答案】(1)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示例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示例三: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每句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句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8.【答案】A处:许多种子都会跑路 B 处:种子就可以越跑越远(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①处将“易如反掌”修改为“轻而易举”;③处在“吸水”后加上“能力”。(每处2分)

20.【答案】①“惊掉下巴”运用了夸张手法,更加口语化,比“惊讶”表达的程度更深,更富有表现力。②“功夫”运用了比拟手法,与后文中的“鲤鱼打挺”“凌波微步”相呼应,比“能力”更形象。(答出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A【解析】A项将“白鹭”比作“雕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则不符合比喻特征。

22.【答案】(1)中的“什么”表示疑问;(2)中的“什么”表示列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是**的讲话。讲话强调了两种优秀品质:一是“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二是“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其中,前者的“责任意识”比较明白易懂,后者则需要探讨其实质。“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指的应是时刻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材料二是一则实事报道,可以说霸王营村在洪灾中的表现完全响应了**的号召。“这支队伍几年前就组建起来了,每年都会进行抗洪演练”说明村干部心中有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完全做到了又职尽责、未雨绸缪,因此在灾难来临时应对从容、措施得当,保住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写作本文,可探讨“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二者的实质分别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与“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怎样才能具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出“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如果不具备这两种品质会有怎样的后果;等等。

【参考立意】

①既要有责任意识,也要有备战姿态;②放不下的责任意识,拿得起的备战姿态;③因为放心不“下”,所以箭在弦“上”;④尽职尽责、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⑤心系人民,责任意识大于天;未雨绸缪,箭在弦上奔向前;等等。

作文评分细则一、基本评分细则评分时应以48分、42分、36分、25分作为切入点,把结构、语言、论据的说服力、说理的严密性等要素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上下浮动;54分以上的作文在语言、思维、结构、论证等方面要尤为突出。

(一)一类卷:48~60分切合题意,能够准确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从材料出发,围绕“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这一话题来写。写作中能恰当引用材料二,论证过程中思考全面深入,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关系如何”等写作角度中能探讨其中三个或更多问题,论证严谨,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语言表达有表现力。或者探讨的角度虽少,但挖掘得特别深入,观点新颖、深刻,有启发性、前瞻性。

(二)二类卷:42~47分符合题意,能够准确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从材料出发,围绕“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这一话题来写。写作中能恰当引用材料二,论证过程中思考较为深入,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关系如何”等写作角度中能探讨其中两个或更多问题;论证过程逻辑合理,材料较为丰富,论据较为充实,语言表达通顺,结构完整。或者探讨的角度虽少,但挖掘得较为深入,观点较为新颖、深刻,有启发性、前瞻性。

(三)三类卷:36~41分基本符合题意,从材料出发,围绕“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这一话题来写。论证过程中思考较为深入,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关系如何”等写作角度中能探讨其中一个或更多问题;观点有些片面,分析问题浮于表面,论述一带而过。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表达较为平淡,或者通篇叙大于议,以叙代议,缺乏思维含量。

(四)四类卷:25~35分偏离题意,只谈“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而不谈“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或者只谈后者而不谈前者。或者观点和材料核心内容关系很小,只与一些局部内容有关联,比如“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等。(五)五类卷:25分以下完全偏离题意,和材料毫不相干。

二、其他扣分说明1.缺标题扣2分。2.字数600字以上,不足800字的文章,如果结构完整,则每少50字扣1分;结构不完整,每少100字扣10分。600字以下的作文,无论结构是否完整,30分以下给分。400字以下的作文,20分以下给分。3.错别字每个扣1分,重复不扣,最多扣5分。4.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酌情扣分。5.写书信、演讲稿、发言稿等,格式不符合要求,最多扣2分。6.抄袭作文外的试题材料一律给5分;如果是合理使用试卷材料用做论据并有分析,则不视为抄袭。其他未尽之处参考高考作文评分办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