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浙江语文试题
导航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题

2023-09-17 17:51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的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现代文明,如果没有从历史上各种文明以及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周围文明中大量吸取养分,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发明现代的技术设备的。

事实上,历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当然,文化大融合的发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提供滋养的各种文化本身正处于消融的状态,或者在时空上相距久远,于是人们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元素,而不被其纷繁复杂的外在形式或制度所迷惑。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外来的文化元素是不可能自动进入新的文明形式中来的。战争有时正是起到了这种促使其他文明解体的作用。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吸纳另一种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规章制度,而是吸纳可以转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断,就像英格兰在修建哥特式建筑的时候偶尔也会利用罗马式别墅的石材或瓷砖,但都是和本地的燧石材料一起使用,而且遵循的也是与罗马式完全不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如果古老的别墅还矗立在乡间而且有人居住的话,人们就不可能随意在其上采集建筑材料了。正因为原来的形式已经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其瓦砾堆中还存在着生命力,才使得其他文化能够自由地对它进行加工和融合。

关于文化融合还有一个事实必须提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一种文化越是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形式,新的发明越是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就越是能够广泛吸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化融合的开端和结束,从最初的吸纳到最后的扩张和征服,就是世界舞台上不断演出的一幕幕活报剧。

正如施宾格勒指出,作为机器体系发展核心的重要发明和发现,都不是源于某种浮士德式的神秘的内在驱动力。它们就像由风播撒的种子一样,是从其他文明吹散到这里的。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样,10世纪的西欧就像一片已经耕耘得整整齐齐的土地,就等着这些种子飞过来了。它们落地生根发芽并开始成长的时候,艺术和科学又像园丁一样为它们培土施肥。这些种子来到完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扎根于中世纪的土壤里,于是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全新的形式。或许正是因为它们并不源自西欧文明,在这里也就没有天敌,就像不远万里来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一样,生长得格外迅速,也格外蓬勃。但有一点必须加以注意:绝不能把机器体系看成是某种全然的突变。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那种认为只需要不多的几个发明家就能够让18世纪的英国机器轰鸣的想法显然是太拙劣了,连小孩子都骗不了。

(选自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有删改)

材料二:

光是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整合还不足以构成现代科学,那第二个维度就是,机械技术的风行,机器的大量使用。在欧洲人诸多的机械使用中,钟表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人说,整个工业化时代的关键机器就是钟表,而不是蒸汽机。第一,它揭示了时间无处不在,揭示了时间是可以量化的,所有的关于效率的概念必须奠定在钟表之上,没有钟表你没法计时,没法计时你就谈不上效率。第二,钟表还提供了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宇宙秩序。过去的时间都是和每人的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你有什么样的日常生活,你就有什么样的时间,农民种田,他的时间是根据庄稼成熟的节奏来制定的,一年两熟、三熟或者一熟,来决定自己的生活节奏,什么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种四季的节律是和庄稼生长的节奏有关系的。但是自从有了钟表,时间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普遍的尺度,变成了时间决定生活。它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个外在于我们生活的独立的时间秩序。

但是钟表的核心技术来自我们中国。宋代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实际上就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种机械钟表,它不是水钟,而是机械钟。水在那里仅仅是作为动力出现的,擒纵机构、齿轮传动,基本的装置我们都已经有了,但是钟表在中国没有最后做出来,中国的钟表始终是作为皇家的礼器放在皇宫里面,用来测一测天时。我们中国发达的手工技术,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一种普遍社会化的技术装备,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我们有很高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我们主要是用来占星的,用来服务于伦理和礼仪的要求。所以我上一次也讲到,中国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的天文学在古代是一门伦理学问。今天我们把文、理分得那么清楚,其实古代不是这样的。钟表技术传到西方之后,大概14世纪就在修道院里出现钟表这个创造物了。这种钟表由于完全符合基督教那一整套世界观和宗教仪式的要求,所以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吴国盛《近代科学的起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现代文明就是在吸取了历史上的各种文明及现代的周围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作者援引英格兰建造哥特式建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为文明提供滋养的外来文化处于消融的状态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

C.10世纪的西欧无法独自发展出机器文明,等到其他文明成果与其原有的艺术与科学交融后,才产生了全新的文明形式。

D.人类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不是突然出现的,作者否认发明家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2.根据材料对钟表的相关论述,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表使时间从生活中独立出来,让西方人有了效率的概念,但也割裂了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打乱了四季的节律。

B.传到欧洲的钟表,与传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遇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环境,发展迅速。

C.西方钟表核心技术来自中国,宋代水运仪象台从制作原理上来说就是机械钟表,这一技术可能在14世纪前后传入欧洲。

D.文化背景是影响技术发展的一大因素。钟表之所以没能在中国古代发展起来,与中国当时崇尚伦理礼仪的文化制度有关。

3.下列观点,刘易斯·芒福德最不可能同意的一项是( )

A.西方现代科学是在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及其他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中国的火药把西方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意味着黑暗的中世纪将迎来黎明的曙光。

C.中华民族很早就发展出了先进文明,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自身文明的发展。

D.现代工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具有漫长铺垫的、多元渐进的过程。

4.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发生的疑问,请根据材料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5.近年来,西方某些国家大搞技术脱钩断链,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请根据材料观点提出应对措施并作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阿嫂的死

萧红

1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青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

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

楞三抢着说: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

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

“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

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你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哭着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

2

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

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

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

由竹三爷作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

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拧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

“五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晕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

③拧一拧鼻涕又说下去:

“眼看着他爸爸死了三个月了,现在这个孩子快生下来了。咳!什么孩子,就是冤家,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我想谁也逃不出地主们的手去!

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

五妹子打算到张地主家去取米,从桶盖上拿下个小盆。王阿嫂叹息着说:

“不要去呀!我不愿看他家那种脸色,叫小环到后山竹三爷家去借点吧!

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小辫在脖子上摔搭摔搭地走向山后去了。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

3

王大哥在三个月前给张地主赶着起粪的车,因为马腿给石头砸断,张地主扣留他一年的工钱。王大哥气愤之极,整天醉酒,夜里不回家,睡在人家的草堆上。张地主趁他睡在草堆的时候,遣人偷着把草堆点着了。王大哥在火焰里翻滚,在张地主的火焰里翻滚。

当王阿嫂奔到火堆旁边,王大哥的骨头已经烧断了!

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紧紧地抱着,发出陶天的哭声来。她和一匹吼叫的狮子一样。

4

三天过了,五天过了,田庄上不见王阿嫂的影子,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嘴里念道这样的话:她太艰苦了!肚子那么大,真是不能做工了!

“那天张地主踢了她一脚,五天没到田庄上来。大概是孩子生了,我晚上去看看。

“王大哥被烧死以后,我看王阿嫂就没心思过日子了。一天东哭一场,西哭一场的,最近更厉害了!哪天不是一面拾土豆,一面流着眼泪!

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走开,她们又都抬起头来;就像被风刮倒的麦草一样,风一过去,草梢又都伸立起来;她们说着方才的话:

“她怎能不伤心呢?王大哥死时,什么也没给她留下。眼看又来到冬天,我们虽是有男人,怕是棉衣也预备不齐。她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若生下来她可怎么养活呢?

“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

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

小环的叫喊声在田庄上、在妇人们的头上响起来:

“快……快来呀!我妈妈不……不能,不会说话了!

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的在振动;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急得和水银似的不定形地滚转;手在捉住自己的小辫,跺着脚、破着声音喊:

“我妈……妈怎么了……她不说话……不会呀!

5

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村妇们有的哭着,也有的躲到窗外去,屋子里散散乱乱,扫帚、水壶、破鞋,满地乱摆。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

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

6

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

竹三爷手携着小环,走在前面。小环并不哭,只是随了竹三爷踏着贴在地上的树影走。

小环,这个小幽灵,坐在树根下睡了。林间的月光细碎地飘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头搭在手上,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

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人们扰攘着。

竹三爷走到树根下摸着小环的头发:

“醒醒吧,孩子,回家了!

她醒过来了,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啊……

林中睡着王大哥和王阿嫂的坟墓。

村狗在远近的人家吠叫着断续的声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萧瑟凋零的景物写起,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也在状物写景中暗示出来。

B.小说第三部分回顾王大哥的遭遇,使小说内容更为完整,也丰富了小说主题。

C.小说多次写到妇女们低头的情形,表明地主对底层百姓残酷压榨具有普遍性。

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视角独特。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表明她懂事能干,懂得照顾自我。

B.句子沉淀了的修饰淀粉,突出王阿嫂的悲苦浓重到了无法化解的境地。

C.句子插入对话中,使对话层次更清晰;单句成段,也使王阿嫂的叙述更富画面感。

D.句子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表明人们对类似于王阿嫂的不幸遭遇已习以为常。

8.文中多次写到的牛群和羊群”“虫子,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9.小说往往是社会的镜像,但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也往往有选择上的不同。请比较分析鲁迅《祝福》和萧红《王阿嫂的死》两篇小说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同之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曰: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而已。至于文、景,刑措不用。历魏至晋,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唐及五代止用律令,国初加以注疏,情文备矣。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

今御史六察,专务钩考簿书,责发细微,自三公九卿,救过不暇。夫详于小,必略于大,其文密者,其实必疏。故近岁以来,水旱盗贼,四民流亡,边鄙不宁,皆不以责宰相,而尚书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不可以不变。《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先王之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其辞正则其取之也义。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是以辞正而民服。自汉以来,盐铁酒茗之禁,贷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

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何以言之?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赏,近岁宫室城池之投,南蛮、西夏之师,车服器械之资,略计其费,不下五千万缗,求其所补,卒亦安在?若以此积粮,则沿边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边,望而不敢近矣。赵充国有言:湟中谷斛八钱。吾谓籴三百万斛,羌人不敢动矣。不待烦刑贼民,而边鄙以安。然为人臣之计,则无功可赏。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深忧,而徇人臣之私计,岂不过甚矣哉?

(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

材料二:

荀子曰: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尚书A诸曹B文牍C繁重DE日之力FGH尾不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簿书,指官署的文书簿册,由御史监察、考核,然后由三公九卿来补救过失。

B.榷易,指专卖,朝廷当时实行盐、铁、酒、茶专卖制度,禁止民间私下买卖。

C.,指舍弃、抛弃,和成语秋扇见捐”“细大不捐中的词义相同。

D.,指结交、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中的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对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称赏,只对当时多如牛毛的律法颇有微词,并不认可。

B.苏轼引用赵充国的话来说明无须兴利以聚财,积粮即可安边境这一主张的正确性。

C.荀子认为国君若以欺诈手段对待人民和他国,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国君。

D.齐以权谋治国,拥有强大国势,足以称霸诸侯;可诸侯联兵就不堪一击,身死国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

2)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14.请比较文中苏轼和荀子治国理政观点的异同。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簪菊

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对菊

史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①长安公子: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科头:不戴帽子,敞着头。

15.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插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对镜妆扮。

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C.《对菊》颈联中的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

D.两首诗都写到了字,九秋指深秋,与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

16.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六合”“八荒来指代天下,如在贾谊《过秦论》中有“ ”“ ”两句。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时卧时起,时而吟唱,时而静坐的情景。

3)黄庭坚在太和县令任上,有志难伸,孤独寂寞,两句想象自己辞官归隐后,坐在船上,吹着笛子,永诀机心。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鳑鲏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小型淡水鱼,全世界共有70余种,我国分布有30余种。不过,由于,胃口又大,经常闹窝闹钩,因此在钓鱼爱好者眼中,鳑鲏可能是他们最讨厌的鱼。对他们来说,往往体型较大的猎物才能给人以成就感。

但近些年,随着我国饲养原生鱼热潮的兴起,鳑鲏却逆袭成为鱼类爱好者心目中的明星鱼种。人们熟知的各种传统观赏鱼类,例如红绿灯”“宝莲灯等各种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大多是舶来物种,而如今很多鱼类爱好者开始发掘那些游弋在我国江河溪流中的。鳑鲏无疑是最佳的饲养对象,它们分布广阔、色彩斑斓,并且适应能力强、不挑食,上手难度低,这些特点使得它们的鱼生发生了彻底改变。

①而且随着鱼生的转折,笼罩在鳑鲏身上的明星光环也给它们带来不少隐忧。近年互联网上的火山鳑鲏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溪流的细鳞华鳑皱。发现后,这种漂亮的小鱼迅速在网上走红,遭到了人们的大力捕捞。小杂鱼明星鱼种鳑皱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它们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仍然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课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旬高龄的吴冠中,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20.根据语境,解释文中人气一词的含义。

21.第二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对比很有意味,请简要分析。

22.请比较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改句:他平和而亲昵、寸步不离地伴着她,肩并肩搀扶着。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A 3B

4.欧洲当时还没有确立自身的文明形式,更有利于接纳新的文明形式;欧洲自身古希腊文明、基督教等文明更有利于机械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明更强调伦理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技术的发展。

5.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绝不关闭国门(措施),因为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分析);立足国情,消化吸收西方文明成果(措施),这样可以促进技术变革和文化创新(分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错。由原文事实上,历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可知,原文说的是似乎都是

B.“是为了说明为文明提供滋养的外来文化处于消融的状态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错。是为了说明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吸纳另一种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规章制度,而是吸纳可以转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断

D.“作者否认发明家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的观点错。作者并未否认发明家的作用,只是在强调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打乱了四季的节律错。原文为自从有了钟表,时间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普遍的尺度,变成了时间决定生活。它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个外在于我们生活的独立的时间秩序,强调了钟表还提供了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宇宙秩序,并不是打乱了四季的节律。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故一项单独的技术不可能改变一个时代。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一种文化越是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形式,新的发明越是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就越是能够广泛吸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可知,欧洲当时还没有确立自身的文明形式,更有利于接纳新的文明形式。

②由原文这种钟表由于完全符合基督教那一整套世界观和宗教仪式的要求,所以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可知,欧洲自身古希腊文明、基督教等文明更有利于机械文明的发展。

③由原文我们有很高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我们主要是用来占星的,用来服务于伦理和礼仪的要求可知,中国传统文明更强调伦理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技术的发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人类的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现代文明,如果没有从历史上各种文明以及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周围文明中大量吸取养分,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发明现代的技术设备的可知,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绝不关闭国门,因为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②由材料一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吸纳另一种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规章制度,而是吸纳可以转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断”“关于文化融合还有一个事实必须提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一种文化越是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形式,新的发明越是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就越是能够广泛吸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可知,我们应立足国情,消化吸收西方文明成果,这样可以促进技术变革和文化创新。

【答案】

6.D 7A

8.牛群和羊群:以牛群和羊群的无忧无虑反衬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忙碌;

猫:以猫来暗示小环的命运变迁,从有所依傍到孤苦无依;

虫子:以虫子的鸣叫衬托人间的悲苦,虫子的叫声是王阿嫂母女内心悲痛的外化。

9.《祝福》主要呈现封建礼教和迷信,束缚摧残人的社会现象,《王阿嫂的死》则重在体现地主阶级对农民无情剥削、压迫的社会现实;

②《祝福》重在表现民众精神层面的病态,《王阿嫂的死》则突出百姓物质生活的艰难、肉体上的被欺凌;

③《祝福》中的民众是一群自私、冷漠的人,《王阿嫂的死》中的民众是一群无心、无力反抗的人。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错误。小环不是线索人物,也不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的线索人物是王阿嫂。故事的叙述者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A.“‘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错误。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只是表现了小环内心的无助。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1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青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而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以牛群和羊群的无忧无虑反衬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忙碌;

2小环爬上窗台,……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这时的小猫如同小环一般有所依靠;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这时的小猫如同小环一般无所依靠了。以猫来暗示小环的命运变迁,从有所依傍到孤苦无依;

3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虫子的鸣叫是凄怨情绪,如同此时王阿嫂的心情;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虫子的鸣叫是吵叫的,如同此时小环的内心感受;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虫子的叫声是王阿嫂和小环内心悲痛的体现,以虫子的鸣叫衬托了人间的悲苦。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内涵的能力。

①《祝福》主要通过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控诉了封建礼教和迷信吃人的本质,呈现了封建礼教和迷信束缚摧残人的社会现象;《王阿嫂的死》主要通过王阿嫂及其丈夫死在了张地主的剥削之下——“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主要体现地主阶级对农民无情剥削、压迫的社会现实;

②《祝福》主要通过祥林嫂问人死后灵魂的有无,以及在捐门槛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凄惨死去的故事,重在表现民众精神层面的病态;《王阿嫂的死》主要通过王阿嫂一家物质生活的艰难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和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张地主对即将临盆的王阿嫂的肉体上的欺凌,来体现百姓生活的艰辛;

③《祝福》中的民众如劝祥林嫂捐门槛的柳妈、为了儿子的彩礼卖祥林嫂的婆婆都是一群自私、冷漠的人;依据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可知,《王阿嫂的死》中的民众如村妇们、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等,他们都是一群无心、无力反抗的人。

【答案】

10.BDF 11A 12A

13.(1)谋求利益聚敛资财,必然要先制定种种繁琐的刑罚来残害人民,国家的根本就动摇了。

2)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不用礼义却用权谋。

14.同:都批驳统治者见利忘义,损害民众利益实现个人野心的做法。

异:苏轼侧重宽简刑罚以施行仁政。荀子侧重依照仁义行事,不要滥用权谋欺诈之术。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尚书各部中,文书表格如山之重,一天到晚地批阅,在文件末尾签署意见都忙不过来。

“文牍繁重为完整的主谓结构,尚书诸曹作状语,故尚书诸曹的后面B处应断开,繁重的后面D处应断开;

“书纸尾不暇为完整的主谓结构,不暇书纸尾的谓语,书纸尾为省略句兼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纸尾书,故的前面F处应断开。

BDF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由三公九卿来补救过失错。原文为自三公九卿,表明是所有朝臣。

B.正确。

C.正确。,均指舍弃、抛弃。句意:不如让利给百姓/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大的小的都不舍弃。

D.正确。,均指结交、亲附。句意:友邦对他猜疑顾忌/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苏轼对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称赏错。由原文历魏至晋,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可知,苏轼对魏晋时期律法并没有称赏。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繁琐;,残害;,根基。

2,这;,只是;,遵循、用。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同:

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可知,苏轼批驳统治者见利忘义,损害民众利益实现个人野心的做法;

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可知,荀子批驳统治者见利忘义,损害民众利益实现个人野心的做法。

异:

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可知,苏轼侧重宽简刑罚以施行仁政;

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可知,荀子侧重依照仁义行事,不要滥用权谋欺诈之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尚书》中说:帝王对下面臣子的管束要简约,管理民众要宽松。这是百代不可改变的大道。当年汉高祖入关之后,与秦民约法三章;萧何制定律令,不过九篇而已。到了文帝、景帝之时,刑法几乎无所施用。经过曹魏到了晋代,法律条文越来越多,平民百姓几乎无所措其手足。唐朝和五代只使用律令,宋朝初年,对律令加以注解疏理,终于使律令情理兼备。如今各种《编敕》接连颁降,条文动辄多如牛毛,以至人的耳目无法周览,脑子想记也记不过来,于是乎法令出现了大问题。臣愚昧,认为此事应当仔细议论,稍微放宽一些。

如今御史台的监察官员,一心只在细细考核文书材料,发现指出其中细微的不足,上自三公九卿,补救小过错都来不及。任何事情如果在小处过于苛细,势必忽略大的方面,条文过于慎密的,其实际成效必然会被忽视。所以近年来,水灾旱灾、大小盗贼,各业之民四散流亡,边疆没有安宁之象,都不去问责宰相,而尚书各部中,文书表格如山之重,一天到晚地批阅,在文件末尾签署意见都忙不过来,这完全是苛察小事没完没了所造成的,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周易》中说:圣人治理财货,须端正言辞,禁止他的百姓做有罪的事,这就叫义。前代帝王处置财货之事,一定会有相应的理由给人们作出说明,这些理由合情合理,所以获取财货就不会偏离义。三代时期的君主,不过靠收取赋税来谋衣食而已,所以说话刚正而百姓悦服。从汉朝以后,盐、铁、酒、茶这些利润高的货物,严禁私下交易赚钱,还要征收专卖的利益,那些帝王心里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却还要一意孤行,他们的说辞不在理,因而百姓起而为盗。如今想要用严酷的刑罚和不合理的奖赏消弭盗贼,不如让利给百姓,百姓衣食丰足,盗贼便会不剿自止。

谋求利益聚敛钱财,得利的是那些大臣,不是国家社稷之福。节省耗费来蓄养资财,是国家社稷之福,而不能使臣子们获利。为什么这么说呢?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刑罚则是百姓最痛恨的罪恶工具。谋求利益聚敛资财,必然要先制定种种刑罚来残害人民,国家的根本就动摇了。而那些赞成取利于民的臣子,会最先受到朝廷的奖赏。近年来修造宫室城池的巨大投入,平息南方异族和抵御西夏进犯所用的军队,兵车服用器械所费资财,粗略地计算一下,也不下五千万缗之多,要求得相应的补足,最终能在什么地方获得?如果用这些费用囤积粮草,那么沿边州郡都能有九年的储备,西北和契丹,也就只敢远望而不敢靠近了。汉朝大将赵充国曾经说过:湟中的谷米每斛才八钱。我购买上三百万斛,西羌人就不敢乱动了。不需要靠苛酷的刑法来残害百姓,而边境一派安宁。当然,如果站在臣子的角度考虑,他们就没有什么功劳可以邀赏了。国君不能细察,竟然用(对)江山社稷的深深忧虑之心,去顺从臣子们的私心,岂不是错得太厉害了吗?

(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

材料二:

荀子说:带领全国上下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申明德义,不修整信义,只追求利益;对内不害怕以欺诈人民来谋取蝇头小利,对外不害怕以欺诈盟国来寻求大利;在内不治理已有的国土,却常常想着去侵夺他人的东西,如此,臣下与百姓就没有不心怀欺瞒狡诈而对待自己的君王的。身居上位的欺诈臣下,身居下位的欺诈君上,于是上下之间关系分崩离析。像这样,敌国对他轻蔑,友邦对他猜疑顾忌,权术诈谋日益泛滥,于是国家免不了被削弱而变得危险,齐湣王、薛公就是这样。所以齐王拥有国势强盛的齐国,不修礼义,只是不断地勾结别国,向外扩张。因此治理强大的齐国,向南足以击破楚国,向西能够使秦国屈服,向北可以战胜燕国,在中原能一举而消灭宋国。等到燕、赵两国联合起兵来讨伐齐国,却如同摧折枯朽的草木,而齐王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得奇耻大辱。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不遵循礼义却沉溺于权谋之中。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

【答案】

15.C

16.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不同点: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湘云还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君指代世人错。应是指代菊花。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

《簪菊》一个少女,以男子的声口、情怀和语言,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吟咏的是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生动地透露了探春不作女儿之态和蔑视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探春贵为贾府小姐却又并非嫡出,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

《对菊》颈联写菊花不在春暖时与百花争艳,又不怕寒冷而在秋天开放,像某些君子鄙视争名逐利的世俗,傲然独立,故史湘云将菊拟人化,尊称为。这两句表明,史湘云对菊的爱慕欣赏不完全在于有深有浅的绿叶,和鲜明夺目的花朵,更着眼于菊的傲世气质和品格。在知音之前冠于惟有一词,更显示出史湘云的与众不同,表明史湘云本身就具有傲世的思想,故能成为的知音。

不同点:

《簪菊》首联写诗人平素对菊花便喜爱有加。颔联写诗人的联想。借杜牧、陶渊明等为数不多的高士,表达自己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颈联承接前面两联,点明了簪菊的用意,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渊明等须眉男子一样,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尾联表达了诗人不顾讥议、自拔于流俗、我行我素的气概。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重阳登高插花的风俗,也流露出探春企图如男子一样要立出一番事业的心情。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

《对菊》后面四句,则更直白地道出人与菊花知音。因为二者都有傲世的风格,所以用的典故是春秋时期钟子期听俞伯牙奏琴而心曲相通。钟子期不久去世,俞伯牙终生不再鼓琴,也就是知音难遇,因此尾联说能与知情解意的菊花相伴,实属人生难得,要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湘云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

17. 履至尊而制六合 并吞八荒之心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体型娇小(关键词体型”“本土观赏鱼类(关键词本土”“观赏鱼

19.第句可修改为:然而随着鱼生的转折;

句可修改为:被发现后;

句可修改为:遭到了人们的大肆捕捞。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往往体型较大的猎物才能给人以成就感可知,此处指鳑鲏因体型小受钓鱼爱好者的讨厌,可填:体型娇小;

②根据前文大多是舶来物种可知,鱼类爱好者寻找的是我国江河溪流中的本土观赏鱼类,可填:本土观赏鱼类。

19.本题考查学生特定场合表达准确的能力。

①,关联词使用错误。根据后文笼罩在鳑鲏身上的明星光环也给它们带来不少隐忧可知与前文是相反的现象,第句的关联词应使用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可修改为:然而随着鱼生的转折;

⑤,成分残缺,缺少介词,第句可修改为:被发现后;

⑦,感情色彩错误。主语为这种漂亮的小鱼,从它们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仍然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课题可知作者表达的观点,应是对于小鱼的担忧,小鱼的现状应是被人大肆捕捞。第句可修改为:遭到了人们的大肆捕捞。

20.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21.①“是指吴冠中的生活朴素、平易近人,是指吴冠中的艺术造诣之高、声望之大;②“的对比凸显吴冠中淡泊名利的伟大人格。

22.原句用短句,将修饰语单独成句,状语后置,更能突出吴冠中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原句修饰语使用更恰当,寸步不离对应伴着,突出陪伴时间之多,平和而亲昵对应搀扶,突出态度之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