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3-06-15 13:21

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代表作。上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乏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利者,并不多见。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它几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也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薄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首先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文艺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文艺评论。增强朝气和锐气,新时代文艺评论必将大有可为。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的现象却总是存在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在《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骂”与“捧”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号、微博、短评、短视频、弹幕等,构成文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黑马”等帽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与此相关,还有完全主观的选边刷高分和选边刷低分,党同伐异、硝烟弥漫,造成评论生态的种种不健康乱象。创作者们深恶痛绝,观众读者嗤之以鼻。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评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盾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的小说《地泉》提出了批评意见。

B. 文艺评论者须具备批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作品,这样才能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

C. 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人都是评论者已成现实,文艺评论的生态因而遭到破坏,引发人为的对立和冲突。

D. “骂杀”和“捧杀“表面上是矛盾的两种现象,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与理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评论者倘碍于情面,就会对所看到的问题避而不谈,甚至会把“史诗”类高帽冠于劣质作品。

B. 文艺评论一旦失去朝气和锐气,也就会缺乏批判精神,不利于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C. 若抱“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文艺评论者就难跳出“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的窠臼。

D. “骂杀”和“捧杀”现象扰乱了文艺评论生态,几乎成为文艺界的公害,文艺评论者应该自律。

3. 下列选项中,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关于良药的名言,论证了文艺评论能够帮作家艺术家客观认识自己,让读者观众全面认识作品。

B. 材料一举20世纪戏曲艺术重获新生之例,表明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需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

C. 材料二引用鲁迅话,论证了那种基于自身利益与偏好的骂杀与捧杀乱象由来已久,并使文艺批评失去威力。

D. 材料二用两个“有的”一个“还有”,列举了三种情况,使读者对骂杀与捧杀的乱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两则材料都是文艺评论,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娃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远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曾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把一包衣服给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看看他。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太阳刚升到树梢头,“皇军”就来“宣抚”了,一共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化’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其中一年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在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众百姓要向“皇军”报告野蛮的土匪八路军的消息。然后开始了问:“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那三个皇军到哪里了?”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疑疑缩在炕角落里。他又好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半天一无所获。于是雷霆在他头顶上响了。他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雷,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稳。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大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和三匹马。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溜。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

那么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这时候在场的已经是五百人。一通长流缓缓淌向山里去,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牲口驮着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缴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是关小双的功劳,便要好好犒赏他,关小双则“只要一套军服”。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他才看见关小双穿的还是红裤子呢。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换了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切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衣服轻轻地向她滕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1939年,发表于重庆《文艺月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把“皇军”和“宣抚”都加了引号,旨在强调他们的身份和前来安居村的目的。

B. 关小双老婆说“穿什么呢?”照应上文“空了的村里”,写鬼子已把这里劫掠一空。

C. 汉奸问村民为什么“我们来了就跑”,村民沉默,是既不敢说实话,又不肯说假话。

D. 找不到那三个丢失的鬼子,鬼子头儿认为是村长杀了他们,就把他绑起来,要杀害他。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小双一回家就把老婆换裤子的问题解决了,这使其有头脑,有决断的形象初步确立了起来,为下文他提出村民都参加游击队的建议作了有力的铺垫。

B. 汉奸与村长的对话特别具有讽刺意味,汉奸一方面表示“不吃什么”“不要什么”,一方面又具体交代所要东西的具体数量,突出了敌人的虚伪与贪婪。

C. “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人们不忍心看着村长被杀害的沉痛心情。

D.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短句,多用口语,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符合抗战时期的宜传需要;故事讲述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有较强的趣味性。

8. 红裤子在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 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关小双之外,都没有名字,只用身份代替,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仲淹先以谏废后事贬睦州,至是复召。时御史台辟石介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衍不能用。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引用朋党。仲淹落职,知饶州。集赞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讥刺大臣。重加谴谪,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请改前命。”坐落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曰:“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简斥监郑州酒税,寻改唐州。欧阳修贻书责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独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纳。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使正臣夺气,鲠士咋舌,目睹时弊而不敢论,此惠之大者。”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B.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C.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D.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年,第一年,有时指帝王即位第一年,文中指以景祐为年号的第一年。

B. 礼部,官署名,北周开始设置,是六部之一,主管礼仪、财政、学校等事宜。

C. 馆阁,宋朝时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又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统称馆阁。

D. 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台指御史,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建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对执政官吕夷简任人唯亲的做法十分不满并表示反对,遭到吕夷简的打击报复,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多个正真的官员受到牵连。

B. 欧阳修认为石介直言敢谏,论才干不只可以担任主簿,甚至可以做御史,因而在石介被罢免主簿后写信责备中丞杜衍,但杜衍末予理睬。

C. 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集贤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和蔡襄等人都对此事表示不满,而大多数朝廷大臣畏惧权臣,不敢为范仲淹送行。

D. 宋仁宗景祐年间,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若讷相互勾结,对正直的大臣无情打击,余靖等人纷纷抗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

(2)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

14. 欧阳修被贬夷陵令,与范仲淹被贬有什么关联?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薛居士和州读书

严维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

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孤”饰云,以“独”饰鹤,表面写物,实是写人,表现人的孤单。

B. 第二句写薛居士前往和州,“万卷”与“一叶”对比意在突出船只之少。

C. 颔联写薛居土读书之地和州的环境:正值秋季,人烟稀少,雾笼村庄。

D. 颈联是对薛居士到和州后生活状况的想象,表现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

16. 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自古猛禽不与凡鸟同群,表现了屈原决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品格的心志。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宫车隆隆驰过而不如所往,同时写出了宫女们的倾听之态,暗示了她们的心理。

(3)雁春天北飞,秋天南飞,候时去来,故称归雁。它常被古代的诗人用在诗词中以寄托包括思乡之情在内的多种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月里,去蜈蚣岭。当地人说,“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回”。在一个岔路口,公路拐进山端后,两边的山峰立刻气势汹汹地挤过来,天空逼仄得像一根蓝色的棉线。眼前的石砖,层层叠叠,随着山体盘旋环绕。从前,这里“三条大岭五面坡,山高土薄石头多”,而蜈蚣岭人         ,开山抬土,成就了今天的千亩石砌梯形茶园。茶季之后,茶树开始          ,青草、野菜,这些大自然的伙伴,与它们朝夕相处。石磅坡面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黄色的南瓜花开得绚烂,绿色的小南瓜也是         ,冬瓜、扁豆、羊角,从底部攀援而上。

看过几处路边的民宅,喟叹起当年生活的艰辛。看到悬崖上“蜈蚣岭”三个红色的大字,也就抵达了蜈蚣岭村委会。这里地势略显平缓,山顶上的村庄         地踞在那里。在村里穿行,石板路高低起伏,新居与老屋偎依着。村头的玉兰树,高大挺拔;路旁的水窖,清澈阴凉。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栉风沐雨     养精蓄锐     不甘示弱     参差不齐

B. 荜路蓝缕     养精蓄锐     力争上游     错落有致

C 荜路蓝缕     休养生息     不甘示弱     错落有致

D. 栉风沐雨     休养生息     力争上游     参差不齐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石磅坡面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把它遮了一半。

B. 石磅坡面呈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

C. 石磅坡面平整而不规则,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

D. 石磅坡面平整而不规则,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把它遮了一半。

20. 请简要赏析文段中画横线句的修辞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①      ,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②      ,之后就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解一部分碳排放,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③      ,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用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上面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9月25日,被困1028天的孟晚舟终于回国了。孟晚舟在归国途中更新朋友圈:“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新冠疫情笼罩全球,我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对新冠疫情“零容忍”,尤其在开学季,常规校园核酸检测全覆盖,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因果关系不当。

2. A过于绝对。

3. A  扩大了范围

4. ①材料一先列举两个事例,指出文艺评论的作用,进而引出论点:要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②接着从并列的三个方面,运用比喻论证、引证、例证等手法论证了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的方法。

③最后一段收束全文,指出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在新时代的意义。   

5.①论述角度:材料一从正面论述,材料二从反面论述。

②内容的侧重点:材料一重在论述如何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材料二重在批判骂杀与捧杀的乱象。(意思对即可。)

6.C  A“旨在强调他们的身份和前来安居村的目的”错。B.“写鬼子已把这里劫掠一空”错。D.“鬼子头儿认为是村长杀了他们,就把他绑起来,要杀害他”错。

7. C  “表现了人们不忍心看着村长被杀害的沉痛心情”错。

8. ①主题上:“红裤子”是女人装束,听说鬼子来“宣抚”,吓得女人全都换下了红裤子,侧面体现侵略者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的恐怖的心理阴影;“红裤子”是战斗的诱因,关小双就是靠着红裤子诱敌深入,智擒鬼子的,也是穿着红裤子带领游击队袭击鬼子,抓获汉奸的;红裤子也是和平生活的象征,从女人不敢穿红裤子,到结尾“等将来太平了再穿”,放心地穿红裤子成为人们心中的期盼。

②情节上:红裤子是小说的线索,女人换下红裤子,男人穿上红裤子诱敌、杀敌,到脱下红裤子,换上灰军装,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③表达效果上:红裤子作为小说的标题和开头,有设置悬念的作用;红裤子也给小说增添了故事性,使小说有了幽默轻松的色彩。(意思对即可)   

9.①关小双是主要人物,有名字便于突出人物形象,也便于叙述故事。

②次要人物没有名字,用汉奸、鬼子、日本兵、村长、司令、妇女等身份符号来称呼,人物更有广泛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③人物是否有名字要服从于小说的主题需要。本文以群体形象着力表现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以身份代表各自的阵营即可,没必要给次要人物一一命名;受小说篇幅限制,可将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使叙事更简洁。

④是否有名字要服从于小说的表达需要。在短篇小说中,受小说篇幅限制,不便于对多个人物形象展开具体深入的描写,可以将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使叙事更简洁。(答出三点可,意思对即可。)

10. C 

11. B “财政”不属于礼部主管,属于户部。

12. D  “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若讷相互勾结”错。

13. (1)如果他的话不合乎圣上的心意,在陛下这里(对陛下来说)就是听与不听罢了,怎么可以把这个作为他的罪过呢?

(2)大概是不敢辜负陛下对他们委任关注的心意,(结果)都受到诬蔑损害而被贬官,离开了朝廷。   

14.①针对范仲淹被贬一事,欧阳修斥骂谏官高若讷不作为;

②高若讷大怒,将欧阳修书信上呈皇帝;欧阳修因此被贬。(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宋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任命范仲淹担任礼部员外郎。仲淹先前因为进谏废后事情被贬到睦州,到这个时候再次被召回。当时御史台征召石介为主簿,还未上任,就谈论政事被罢免。欧阳修写信责备中丞杜衍说:“石介脚还没有踏上御史台的门,就已因为谈论政事被罢免,可以称得上是正直不畏惧躲避权贵啊。揣度介的才能,不止是担任主簿,简直可以担任御史。”杜衍未能采纳欧阳修的建议。景祐三年五月,范仲淹因为吕夷简执掌朝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献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不应该把这些事全部委托(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范仲淹听说了这种情况,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吕夷简愤怒地驳斥范仲淹离间陛下和臣子的关系,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范仲淹因此被免职,任饶州知府。集赞校理余靖上书说:“范仲淹国指出大臣的过错而遭到了重责,倘若他的话不合乎陛下的旨意,陛下则可听可不听,怎么可以因此治他的罪呢?请求更改之前的任命。”被判降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说:“范仲淹素来忠诚坚贞,我与他在道义上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我也不能苟且免罪。”吕夷简黜免他监管郑州酒税,不久改任唐州。欧阳修上书斥责高若讷说:“仲淹因为无罪被驱逐,你作为谏官不能明辨,仍厚颜面对士大夫,出入朝廷,这是不再知人间有羞耻之事(的行为)啊!”高若讷把他的书信(内容)上奏,皇帝将欧阳修贬为夷陵县令。当时朝臣畏惧宰相,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龙图阁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有人因此讥讽王质,王质说:“范希文是贤明之人,能够成为他的朋党,是荣幸啊!”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来赞誉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并讥讽高若讷。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御史韩缜迎合吕夷简心意,请把范仲淹的朋党在朝堂上张榜,告诫越职上奏的百官,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苏舜卿上书说:“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屈,位至台谏,虽然改人其它官职,还不忘献忠言供采纳。这两个人,难道不懂得沉默几年,坐得卿辅。大概是不敢辜负陛下委任关注(重用)的心意(恩德),(结果)都受到诬蔑损害而被贬官,离开了朝廷。使得正直的大臣丧失勇气,鲠直的人士害怕而不敢说话,目睹时弊却不敢议论,这是大的忧患啊。”

15. B “意在突出船只之少”错误,一叶小舟上带着万卷经书,意在突出薛居士带书之多。

16. 意思:①年轻的读书人一定要不畏艰苦,努力读书上进,将来若有机会也能够建功立业;

②它是作者对薛居士读书的勉励,希望他不怕吃苦,最终功成名就。

作用:照应题目的“读书”,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对薛居士的勉励。(意思对即可。)

17.①.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③.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狎鸥轻白浪,归雁喜青天;故乡千里楚云外,归雁一声烟雨中)

18.C 第一处,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语境内容是创业,应选“筚路蓝缕”。第二处,养精蓄锐:保养精神,蓄集锐气。休养生息: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休养:休息调养。生息:繁殖人口。在语境中它是比喻,茶季,茶树在奋斗生长,茶季过后,它们自然要休养,所以用“休养生息”更好。第三处,不甘示弱: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力争上游: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语境仅仅在说花开放,与“争取先进”之意尚有一定距离,应选“不甘示弱”。第四处,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19. D   

20. ①比拟(拟人):“气势汹汹地挤过来”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态动作,使山峰有了动感。

②“一根蓝色的棉线”兼用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方法,既描绘天空的颜色,又突出了山峰之间天空的狭小。

21. ①温室气体猛增②碳排放达到峰值③只有加强宣传(意思对即可。)   

22. ①群众中“高碳”行为普遍存在,所以要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

②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并参与环保活动尤为重要。(意思对即可。)

23.本题属于叙事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都呈现了个人与国家之家的关系。

第一段中讲述孟晚舟事例,被困一千多个日子的孟晚舟终于回到祖国,她说“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凸显国家之于每个公民的意义,因为背后有强大祖国,所以我们可以在世界上昂然挺立。

第二段以新冠疫情为背景,展现国家在疫情面前的重大举措,开学季核酸检测的全覆盖确保了师生的生命安全。

这两则材料都展现了强大国家之于每一个公民的意义。对于中国公民而言,我们拥有自由,有安全的保障,有挺直腰杆的底气,这些都源自我们背后强大的祖国;国家有实力,公民才有底气,公民的底气源自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源自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地位,当我们有了底气,我们才能昂首阔步走在世界前列。考生可以谈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也可以谈国家发展和个人奉献之间的关系。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国家的实力,个人的底气”,然后围绕几个角度具体来谈中国人的底气源自何处,如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大以及文化的深厚,接着联系自身,表达奉献青春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

立意:

1.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2.祖国在我心中(热爱祖国)。

3.强国有我,青春献给祖国。

4.国家实力与人民利益。

5.坚持与发展。

6.今天强国护我,明朝强国有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