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四川高考新闻
导航

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新闻

2023-05-30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

B.人们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速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面前。如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跑出486.1千米的时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载人深潜7062米,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科学奇观,意味着挑战人类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为日渐平庸化、琐碎化、常态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学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建构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围绕科技创新主题,近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还创造出颇具范式意义的叙述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科技难题,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碍,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攻坚克难。显然,创新是驱动情节的动力,而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则组成叙述结构。此外,以创新驱动的叙述结构,还包含一条条情感或心灵副线,它们共同展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追求科学、探索真理、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而顽强拼搏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 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王宏甲深入细致地追踪、复原了南仁东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每一项高新科技、每一个伟大工程的背后都隐伏着难以计数的心灵秘史,每个个体的心灵史汇聚成河,便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因此,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要提炼 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这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928日,林强《创新报国:当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

材料二:

全媒体时代新闻多形态传播的强势,改变着既有的传播和接受的格局。这对原先相对依赖于新闻性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早先新闻媒体无法报道的一些材料,可以借助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现在这种报告题材的初始性基本不再具有。原先报告文学写作比较多地倚重于题材的重大,现在由于多媒体对其进行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使读者减弱了接受兴趣和期待。这些情况促使报告文学在题材摄取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作者注意对写作题材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总体性的双向拓展,同时,在现实题材和历史书写两端又各自进行开疆拓土。

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对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对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前者如徐剑的《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何建明的《浦东史诗》、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王宏甲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等作品,分别记写青藏铁路建设、浦东开发开放、汶川大地震和袁隆平、南仁东等重大事件及典型人物,有的作品以史诗之笔书写史诗性的伟大创造,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展示中华力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其时代新史记的价值不言而喻。后者如陈庆港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中国另外的真实存在,展现了更具广泛性、典型性的基层大多数人的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

在题材向现实生活作多向拓展的同时,报告文学作者还致力从历史的回溯中挖掘材料。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参评报告文学的作品有233部(篇),其中《西长城》《围困长春》《守望初心》《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此岸,彼岸》《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大写西域》等皆是历史类题材作品,其占比也比较大。这些作品对历史的涉面是多向的,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虽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却是可以洞见社会巨大存在的化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首先是因为历史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现实是历史的流向,历史是现实的背景。读者的精神心理往往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之中。其次是因为全媒体更多当下发生的五花八门的新闻,对沉寂的具有某种弱新闻性的历史题材的度相对较低。但正是在这里,丰富的沉入时间地平线以下的人与事等,才成为报告文学不竭的写作资源库藏。

然而,关于报告文学历史书写的可能性,学界和评论界也存有质疑。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极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非虚构的叙述要求。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特别是场面或细节的描写,在完全失去了采访当事人的情况下,要实现既是报告又是文学的具体生动的非虚构叙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有不少史志类作品很明显存在着穿越演义,与非虚构的原则相去甚远。但这又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能采访到当事人,当然更能达成写作的真实性,但这也并不能保证充分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报告文学的写作是一种需要作者诚实的写作,在主观上不能故意虚构。历史写作在实现非虚构方面更具难度,这就需要作者更多地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不能因为片面求取文学性而伤害其根本的历史性。我们也不能依据普适的文学性标准,来要求报告文学,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

(摘编自《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丁晓原《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

4.下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科技时代的奇观美学主要借助报告文学得以展现,它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因此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B.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以奇观的方式加以呈现,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

C.若一篇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表现出科学家在探索创造过程中、的内心历程,那么这就是一篇成功的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作品。

D.受全媒体时代影响,报告文学题材摄取既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双向拓展,又在其两端各自进行再拓展。

5.根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的范式意义,可见报告文学创作对创新报国的时代主题的响应。

B.若要撰写以钟南山院士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应突出其敢为人先、坚持原则的职业精神。

C.报告文学作品对中国高新科技背后的心路展示得越成功,中华民族追求创新与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就越瑰丽。

D.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诚实写作,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便能达到非虚构的要求。

6.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当下中国报告文学在现实与历史两个端面上选材的共同点。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弹

刘勇

枪声停下来的时候,三营长李江义满身鲜血地出现在军长面前。

“你还有脸来见我,知道军法吗?”军长的话像铅一样沉重。尽管他非常喜欢这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官,但他更加清楚,军法是无情的。

昨天也是这个时候,军长命令李江义带领全营官兵去坚守五号高地,无论如何必须把高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48 小时,否则军法处置。

命令是死的,必须坚决执行。凭着军人的直觉,李江义知道五号高地在整个战役中的地位。然而,在鬼子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和一次比一次更加猛烈的攻击下,加上敌我兵力悬殊太大,一天的战斗下来,三营的官兵已经牺牲众多,最后撤下阵地时只剩下 7 人。李江义并未因为要军法从事而逃跑,尽管他知道失去阵地将会给整个战役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但军人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把失败的消息报告给军长,哪怕是面对死亡他也必须这样做。

“钟参谋!”军长的声音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有!”一个年轻小伙子立在军长面前,等待接受任务。“把三营长拉出去执行军法!”尽管军长的话很轻,但意思却是明白的。

“是!”钟参谋答道。

就在这时,李江义突然胸脯一挺:“不用,我自己来!”他整了整破烂不堪的军装,用裹满绷带的右手向军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尔后迈着军人的步伐向远处走去。

军长用非常惋惜的目光注视着李江义的背影,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就在李江义拔出手枪对准自己脑袋的一刹那,军长有力的大手挥向了空中,洪亮的声音在原野中回响:“慢!”然后一步一步来到李江义身旁,从口袋里掏出一发锃亮的子弹:“用这个吧!”

“是!”李江义一个立正,接过军长的子弹装上枪膛。

军长退回到原处,只见李江义又一次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双目紧闭,用食指使劲扣动了扳机,只听见轻微“啪”的一声,子弹没有出膛。他知道这是一发臭弹。

李江义握着手枪,一步步向军长走来。军长却像钉子一样立在不远处,一动不动,像位擎天巨人。

“报告……”李江义端端正正地立在军长面前,忐忑不安地望着手中的枪。“这是一发臭弹。”

“不!”军长的大手有力地在李江义肩上拍了一下,“三营长已经死了,你现在是二团长!”

李江义睁大了迷惑的眼睛,他的第一感觉是估计自己耳朵出了毛病,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军长那洪钟般的声音又响了:“二团长李江义接受任务,我命令你率一个团在两个小时内夺回五号高地。听清楚,两个小时!”

“是!”尽管李江义还不明白这突然发生的一幕,但有一点他是非常清楚,军长又给了自己新的任务。

“保证完成任务!”他向军长敬过军礼后,便转身走了。

战斗终于结束了。当胜利的旗帜飘扬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时,军长来到了五号高地,此时李江义已是奄奄一息地躺在战壕里,军长俯身握着李江义裹着绷带的手:“我要给你记功!”

“军……”李江义听见军长那熟悉的声音,微微睁开了疲乏的双眼,极力把自己的手从军长的手中抽出,尔后哆嗦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发子弹,送到军长手里。“给,给……”他的话未说完,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军长望着手中的子弹,知道这是自己给李江义执行军法的那发臭弹,于是便使劲把它攥进了手心,然后脱帽向李江义默哀。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少有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而把笔墨集中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对军长的刻画,重点采用语言动作描写。

B.文中划线句子,对人物采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及军人应有的威严礼仪。

C.军长对三营长下达执行军法命令的声音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表明军长是个有血性的军人,根本不愿意对他执行军法。

D三营长已经死了,您现在是二团长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军长对李江义的信任,是对他指挥才能的一种肯定。

8.文章结尾处写到李江义把那发臭子弹还给军长,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9.人固有一死。本文有三处写李江义面对死亡的情节,对李江义这个英雄人物的塑造作用很大。请你任选两处,作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骨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昧。夷昧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速不肯立,吴人乃立夷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濡;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具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B.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C.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D.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先秦称诸侯之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后来泛指社会上的年轻男子。

B.顿首,指磕头,古代的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和再拜不同。

C.丙子,处于六十干支中的第十三个,可以用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月或者纪日。

D.上卿,春秋时宗周与诸侯国都有卿,分上、中、下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诸身怀技能,得到伍员举荐。伍员从楚国逃到吴国后,知道专诸的才能,在劝说吴王伐楚无果后,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B.专诸受到礼遇,协助阖闻上位。公子光得到专诸后,以礼待之;当吴王僚两个弟弟率军被楚军堵住归路时,协助了公子光上位。

C.专诸临危不惧,刺杀王僚成功。吴王僚带着重兵出席公子光准备的酒宴,公子光让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中,最终刺杀成功。

D.专诸终被杀害,儿子封为上卿。专诸在杀死王僚后为人所杀,当上吴王的公子光履行了之前的承诺,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2)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①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②岸,一雁初晴下朔风③。

为报洛桥④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巩:巩县(今巩义市)。洛:洛水。巩洛指洛水在巩县境内汇入黄河处。伊:伊水。朔风:北风。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的余晖闪烁在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

C.颈联动静结合,上句写伊水岸边的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下句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的处境相契合。

D.结构上,本诗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15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庄子中的这几句话与尾联的含意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体之文多铺采摛文,善用夸张,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来表现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极广;以“_____________”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尘泥。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众志成城,共战疫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暴发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湖北是全球汽车供应的关键区域,因为新冠疫情,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一场停产危机,从日产到韩国,现在都因为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受重创。德国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遇到供货问题,连美国的药品供应也出现了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美国优先、极端自私、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动着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B.中国不是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而是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D.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2000年,阿根廷的马拉多纳被国际足联评选为世纪球王

B.南京本地有句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C.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______,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______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______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

王船山这句话中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惟妙惟肖,令人赞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17日下午,在沈阳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上诉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B3B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以偏概全。由原文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可知,读者不是任何时候都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问题。选项B,缺少前提条件,对象错误。由原文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就必须……”可知。选项D,无中生有。原文无知识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的说法。故答案选C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以郭象等人对逍 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故答案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观点的归纳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说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可知,有了质疑能力,学术上不是肯定有进展。选项C,绝对化说法错误。由原文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知,这种做法有可能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定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项D,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可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并非缺一不可。故答案选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4D5D6兼具大题材与小角度的结合。

都对中华力量、时代精神的展示。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强加因果,原句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为并列关系。

B.“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并没有说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

C.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只说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不能决定成功与否。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条件关系不成立。原文有“‘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极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非虚构的叙述要求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只是尽可能,不是便能达到非虚构的要求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历史类题材作品……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则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可知,二者选材兼具大题材与小角度的结合。

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讲述展示中华力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历史题材……可以洞见社会巨大存在的化石……历史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可知,二者都对中华力量、时代精神的展示。

7C8.(1)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臭弹,让他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感,以及军长对自己的厚望;交给军长也写出了李江义完成任务后的欣慰。

2)在故事情节上:使得故事情节更为流畅,前后呼应。

3)在主旨表达上:渲染了悲壮的氛围,更加深刻地突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与敢于担当牺牲的英雄形象。9.(1)丢失了阵地,面临军法处置。面对无情的军法,李江义满身鲜血地出现在军长面前,他没有选择逃跑,这一情节表现他有军人的使命感、敢于担当。

2)完成了军长给的任务,最后无遗憾地在战场上牺牲。臭弹代表了军长对他的信任与期望,给了第二次机会后李江义完成使命,欣慰赴死,表现了他敢于担当、悲壮英勇的形象。

3)接受军长的子弹,拔枪对准自己脑袋,扣动扳机。命令是死的,必须坚决执行。表现出他严格要求自己,毫不畏死、不怕牺牲的精神。

【解析】7.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题为客观题,考查角度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词句含义、主旨大意、思想情感、形象特点等等。

C项,表明军长是个有血性的军人,理解不当。血性是刚强好义的个性,热情而具正义感,这里军长的心情确实是复杂而矛盾的,因为李江义没完成任务,而军令如山,必须按照军法处置;但因为有惋惜疼爱将才之情,军长又暗中帮了李江义,既执行了军法,又打了胜仗,成全李江义完成了任务。可见表明的是军长既严格又爱惜部下,刚柔兼具。并非表明好义的血性。

故选C

8.本题考查结尾段细节描写的作用。文章结尾处写到李江义把那发臭子弹还给军长,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这类题思维角度如下:浅层看这一段的细节描写写了什么内容,深层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情突出了什么性格(形象),结构思路上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语言修辞上有何种效果,深层次探究与主旨情感有无关系等等。

首先明确结尾段细节描写的具体内容,即明确答题区间,结尾三段:战斗终于结束了。当胜利的旗帜飘扬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时,军长来到了五号高地,此时李江义已是奄奄一息地躺在战壕里,军长俯身握着李江义裹着绷带的手:我要给你记功!’”

“‘……’李江义听见军长那熟悉的声音,微微睁开了疲乏的双眼,极力把自己的手从军长的手中抽出,尔后哆嗦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发子弹,送到军长手里。给,给……’他的话未说完,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军长望着手中的子弹,知道这是自己给李江义执行军法的那发臭弹,于是便使劲把它攥进了手心,然后脱帽向李江义默哀。

从以上答题区间提取细节描写的句子有涉及神态描写的:军长望着手中的子弹” “此时李江义已是奄奄一息地躺在战壕

有涉及外貌的描写:军长俯身握着李江义裹着绷带的手

有涉及行为动作的描写:于是便使劲把它攥进了手心,然后脱帽向李江义默哀

有涉及语言的描写:我要给你记功!” “……”“给,给……”

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整合如下:

内容段意:全面、丰富,交代细致清楚,便于了解相关情形。

形象性格: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真实感人。

语言手法:具有画面感,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情节结构:使得故事情节更为流畅,自然,完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详备。

主旨情感:臭弹,让他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感,以及军长对自己的厚望;交给军长也写出了李江义完成任务后的欣慰,更加深刻地突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与敢于担当牺牲的英雄形象。

9.本题考查考生对有关情节的赏析、理解能力。题干为人固有一死。本文有三处写李江义面对死亡的情节,对李江义这个英雄人物的塑造作用很大。请你任选两处,作简要分析,答题区间为三处写李江义面对死亡的情节,明确了答题角度为对李江义这个英雄人物的塑造作用很大,具体要求为请你任选两处,作简要分析

解答这道题,首先应该提取筛选出有关面对死亡的情节:

1)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坚守48小时的阵地丢失了,面临军法处置。

2)接受军长的子弹,拔枪对准自己脑袋,扣动扳机。

3)战争胜利了,李江义奄奄一息躺在战壕里,等待把那发臭弹交给军长。

然后分别说明这些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何作用(四字短语总结性格特点):

1)面对无情的军法,李江义满身鲜血地出现在军长面前,他没有选择逃跑,这一情节表现他有军人的使命感、敢于担当,勇敢坚强。

2)接受军长的子弹,拔枪对准自己脑袋,扣动扳机。命令是死的,必须坚决执行。表现出他严格要求自己,毫不畏死、不怕牺牲的大义凛然、视死忽如归的精神。

3)完成了军长给的任务,最后无遗憾地在战场上牺牲。臭弹代表了军长对他的信任与期望,给了第二次机会后李江义完成使命,欣慰赴死,表现了他有能力,英勇善战、不负使命、恪尽职守、慷慨悲壮。

【点睛】新课标卷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有了小说阅读,常设的一个题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怎样准确、全面把握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呢?教学中我们试着采用多种方法。

1.可以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让作品中的人物走到我们面前与我们做心灵的对话。

2.从人物描写切入,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我们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她的命运变化和性格特点。

3.可以从环境切入,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场所,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可以说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

4.紧扣小说文体知识去答题。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小说中的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法来进行描写。

10B11A12D13.(1)他伍子胥的父兄都死在楚国,而他却游说吴国讨伐楚国,这是为自己报私仇,并不是为了吴国的利益考虑。

2)假若按照兄弟的次序呢,那么季子应立为王;若以儿子为序,则我是真正的嫡子,当立为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馀、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礼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

吴兵不得还的主语,连词于是领起后面的句子,于是前面宜断开,排除AC

季子作主语,作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后来泛指社会上的年轻男子表述错误,应该是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履行了之前的承诺错误,文中无据。结合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分析,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的性命就是您的性命。当时公子光并没有做出要加封的承诺。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游说;,讨伐;自为,即为为自,为自己的意思。

2使,假如,假设;第一个,按照;适嗣,意思是嫡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从楚国出逃至吴国,深知专诸的才干。伍子胥见过吴王僚后,说了很多讨伐楚国的好处。吴国公子光说:“他伍子胥父兄都为楚国所杀,而他却游说吴国讨伐楚国,这是为自己报私仇,并不是为了吴国的利益考虑。”吴王于是作罢。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便说:“公子光有在国内争位的志向,还不能劝他对外用兵。”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大弟馀祭,二弟夷昧,三弟季子札。诸樊知道三弟季子札贤明,所以没有立太子,按照顺序把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想最终把国家交给季子札。诸樊死后,王位传给了馀祭。馀祭死了,把王位传给夷昧。夷昧死了,应当把王位传给季子札,可季子札逃走了不肯接受王位,吴国人便立夷昧之子僚为吴王。公子光说:“假若按照兄弟的次序呢,那么季子当立为王;一定以儿子为序,那么我是真正的嫡子,当立为王。”所以经常暗地里供养谋臣以求王位。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便用客礼好好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新丧,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满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派兵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以不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札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吴王僚可以杀掉。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又断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硬骨头的大臣。这就不能把我们怎么样。”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的性命就是您的性命。”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盔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手持长刀。酒兴酣畅后,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后,专诸开鱼,就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死掉。左右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人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公子光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14C15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与同僚(朋友)心意相通的互勉/劝慰之情;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不系舟典故,含蓄表达远离尘世、无为无求、皈依自然的向往。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乘风北上错误。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句子中的方向理解错了。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意思是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洛桥游宦侣即题目中的府县僚友,是韦应物在洛阳做官时的同僚。此句是为了告知洛阳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扁舟不系借用庄子的典故,颇有像庄子一样自由自在、无欲无求、清静无为、皈依自然的情志。

韦应物之所以寄这首诗给这位朋友,恐怕也是因为他和这位朋友境遇形似,两人心意相通,因此诗歌尾联这句话既是作者心志的表达,也是对朋友的劝慰、互勉。这位朋友应该也嘱托过韦应物,让他好好为官造福一方百姓,然而此刻的韦应物却是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大历九年(774)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因此此诗也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

然而韦应物也好,这位僚友也好,谁又能真的做到像庄子一样超然物外呢?由诗歌颈联孤村几岁临伊岸,我们分明看到了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他还在在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创伤的百姓,由此,诗人所谓的扁舟不系与心同恐怕也就是一种无奈的自嘲,故作旷达之语吧。是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

16覆压三百余里用之如泥沙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书写:覆、谀、碣。

17D18B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不合逻辑,由于…………”逻辑混乱,两个分句之间应为递进关系,用关联词不仅…………”,且两个分句主语相同,不仅放在中国后面;

二是语序不当,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谈中国举措对世界抗击疫情提供的短期帮助,意义相对较小;而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谈中国举措对世界防疫事业起到的典范作用,意义相对较大,所以本句应该放在后句。

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

A.是特定称谓;

B.是直接引用;

C.是强调突出;

D.是反语讽刺。

故选B

19一己之私叱咤风云亘古未有20.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21.运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语气;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与天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更鲜明的表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的力量的强大。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替万代子孙作打算可知,秦始皇替万代子孙作打算,说明他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所以应该用成语一己之私。一己之私: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第二空,根据前句用一世之雄形容秦始皇,此处可用成语叱咤风云来形容秦始皇的威力极大。叱咤风云:意思是大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威力、声势极大。

第三空,根据前面的成语天翻地覆可知,世界大变局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过的,可用成语亘古未有。亘古未有: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时先要抽取句子主干,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是两种不同的看法,可用指示代词代指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即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然后把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分别变成短句,两种看法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天是盲目的命运,这两种看法分别对应两种人,信仰宗教的人对应的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相信宿命论的人对应的是天是盲目的命运,把这两种人变成状语成分,修饰两种看法,最后得出答案: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运用排比的手法,小己的私心”“个人的小智”“独夫的武力都是指的秦始皇的一己之私,敌不住”“比不上”“胜不过说明天道的强大,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语气;

句子中将小己天道个人宇宙独夫历史进行对比,更鲜明的表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的力量的强大。

2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借习总书记的观点来强调我国建设必须要坚持自力更生、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制造业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发展才不会受制于人。比如老一辈科学家在大漠荒烟中,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就是为了让我国能自主掌握核武器的研制。再比如,华为陷入芯片断供危机,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材料第二段,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高屋建瓴的部署,这就启发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当代青年人的成长,应当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要矢志创新,承担起科技强国的重任。

要求部分,以上材料激发怎样的思考,写作时应当扣住科技自主创新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则要求把个人发展、学习生活与国家自主创新发展需要联系起来。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立志成才,共建科技创新强国。接下来先指出当下我国在获得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同时,更面临着巨大的科技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职业选择上促进祖国科技发展。最后,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要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以强国为己任,创新报国。

立意:

1.科技兴邦,不负青春时光。

2.立科技志,圆强国梦。

3.科技报国,勇担青年使命。

4.创新不减来时路,芳华报国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