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北京高考新闻
导航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查漏补缺练习

高考新闻

2023-05-18

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查漏补缺材料

高三语文 2023.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9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取材于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自身的同时还要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

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

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18分)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1。古之为天下,诚有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2,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饥;天时不收,请卖爵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3。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至乃图,不亦晚乎伏念之,愈使人悲。

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4,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5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

(贾谊《新书·忧民》)

注释: 【1】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2】屈:贫困。

3】更生:再次发生。4】小康:小的饥荒。【5】魄然:困窘的样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三十岁而民十年之蓄 有:通“又”

②诚有具:方法

③贫民且:将要

④请卖爵鬻:卖

至乃图 穷:贫穷

伏念之 窃:私下;私自

⑦盖曰大数 大数:自然规律

此天也,可奈何 奈何:怎么办

A.①⑤ B.②④ C.⑥⑦D.③

2.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

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

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

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

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

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

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

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

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

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

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

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3分)A(有,拥有;穷,处境恶劣)

2.(3分)D

3.(3分)D

4.(3分)

参考译文:(如果)突然在边境上聚集数十万军队,国家该拿什么供给他们呢

评分标准:共三处重点词语:卒然、何以、馈,每处1分,扣完为止。

5.(6分)

答题要点:

1)粮食安全关系着民生。国家储备充足,能够在歉年或者饥荒时,保证百姓生计。

2)粮食安全决定着国运。国家储蓄不足,灾祸来临时,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内乱并起,以致外敌入侵,国势衰微。

3)充足的粮食储备,是抵御外敌的重要保障。粮足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及时为军队提供粮饷,能够有力保障国家安全。

评分标准:3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概括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给1分;结合内容进行分析,给1分。

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歌,完成1-3题。12

欲行雨未止1

幽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

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

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

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

忆昔2

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

屡经汉帝烧余栈3,曾宿唐家雪外城。

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

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

注释:【1】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2此诗作于庆元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3】汉帝烧余栈:张良劝说刘邦烧绝联系汉中和东边各国的栈道,该址在今陕西褒城县北。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行雨未止》善以矛盾传情,归乡而乡情倍增,不能饮酒而又思饮酒。

B《忆昔》首联作者回忆往事,写自己不惧路途遥远,走过万水千山。

C《忆昔》颔联汉唐对举,聚焦此前远游中屡次经过的两处历史遗迹。

D两诗结尾的“却思倾”“意未平”,语短情长,言浅意浓,富有韵味。

2“灯”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下列四句诗词中的“灯”与陆游这两首诗中“灯”的内涵相同一项是(3分)

A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高适《除夜作》)

B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C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D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曹雪芹《红楼梦》)

3.这两首诗均写到“空阶雨”,请根据原文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C

2A

3.相同点:“空阶雨”在两首诗中都表达了孤独愁苦的情感,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不同点《欲行》中,雨阻断了作者归乡的行程,“空阶雨”触发了作者归乡受阻的愁情。《忆昔》中,作者回忆往昔,感慨壮志未酬,“空阶雨”渲染了悲愁的氛围,加剧了作者的愁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共9分)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1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释:1】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

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16分)

建水记1(之四)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取材于于坚的同名作品)

注释:【1】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3.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4.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D

2A

3.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

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4.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

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作文(50分)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把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干事业需要龙腾虎跃的干劲儿、敢入虎穴的闯劲儿和坚忍不拔的韧劲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的论述。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都表达了孔子对“君子”的理解。在当代社会,我们对于“君子”之风,应有所传承,也应有所发展。

请以“‘君子’今谈”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3云来山更佳,

云去山如画。

山因云晦明,

云共山高下。

上面诗句,展现了云与山的关系;也能引发我们对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4一盏灯存在的理由是充分的:比如黑云压城,比如伸手不见五指,比如日常的叹息变作心底的阴霾……谁在迷途,谁处黑夜,灯光就为谁而亮,为谁而执。或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更或是几辈人,执灯而来的他们总让我们动容。

请以“执灯而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5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远而不疏,近而不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课题,既不能随意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随便让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请以我和你的距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6请以“总有一束光,照亮我们的青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