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09-05 10:59
广东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物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

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彻底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

(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材料二: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稟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

B. 中国美学中人或自然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

C. 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的“神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D. 中国传统美学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言志”中的“志”是指“家国之志”,不属于个人,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B. 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宣示个人审美情绪外,也要履行好社会审美导师的职能。

C.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破“过娱论”,反对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反对娱乐作用。

D. 陈子昂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故标举“兴寄”,首推“风骨”理论。

3. 在下列各选项中,与“兴寄”“风骨”无关一项是(

A.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

B.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C.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璨《七哀诗》)

D. 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5. 汉代《毛诗序》提出“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请结合材料,分析“言志”与“教化”是如何达成统一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节选)

曹雪芹

又到探春院内。众人来了,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

那王善保家的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色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自己又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你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和你们姑娘那么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儿!”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快出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早一头碰死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赔礼。该怎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着他说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待书听说,便出去说道:“妈妈,你知点道理儿,省一句儿罢。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你舍不得去。你去了,叫谁讨主子的好儿,调唆着查考姑娘,折磨我们呢?”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做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就只不会背地里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待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服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遂到惜春房中来。因惜春年少,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故凤姐也少不得安慰他。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因问是那里来的,入画只得跪下哭诉真情,说:“这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惜春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凤姐道:“素日我看他还好。谁没一个错,只这一次。二次犯下,二罪俱罚。”

来迎春房内时,迎春已经睡着了,遂往丫鬟们房里来。因司棋是王善保的外孙女儿,凤姐倒要看看王家的可藏私不藏,遂留神看他搜检。先从别人箱子搜起,皆无别物。及到了司棋箱子中搜了一回,才要盖箱时,周瑞家的伸手掣出一双男子的锦带袜并一双缎鞋来。又有一个小包袱,打开看时,里面有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一总递与凤姐。凤姐看那帖子是大红双喜笺帖,是司棋表弟潘又安的。这王家的一心只要拿人的错儿,不想反拿住了他外孙女儿,又气又臊,只恨没地缝儿钻进去。凤姐只瞅着他嘻嘻的笑,向周瑞家的笑道:“这倒也好。不用你们作老娘的操一点儿心,他鸦雀不闻的给你们弄了一个好女婿来,大家倒省心。”周瑞家的也笑着凑趣儿。王家的气无处泄,便自己回手打着自己的脸。凤姐带了人,拿了赃证回来,且自安歇,等待明日料理。

(有删改)

【注】①选自《红楼梦》第74回。因贾母的丫鬟傻大姐在大观园内拾到了绣春囊(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是绣有暧昧图案的香囊),被贾赦之妻邢夫人得到,交给了掌管贾家内政大权的贾政之妻王夫人。王夫人盛怒之下,责问当家人王熙凤之后,又下命令对住在大观园里的丫鬟、婆子们进行突击搜查。

6. 下列对节选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冲在前面,却被探春打了一个巴掌,随后又查出了自己的外孙女司棋的情事。这样的情节设置非常巧妙。

B. 贾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这次抄检行为的极大愤怒。

C. 回目中“惑奸谗”三个字暗示着曹雪芹的情感倾向。文本通过人物对话和具体情节设置等,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这次抄检传达出的不赞同的态度。

D. 选文故事表现了贾探春和王善保家的之间那种势不两立的仇恨对峙,折射出当时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7. 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凤姐说“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这句话,其用意是说主人和仆人有着一样的个性。

B. 贾探春在婢仆前竭力维护自己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

C. 选文中贾探春与贾迎春面对凤姐等人时有不同的答话和语气,说明二者的阶级地位和性格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D. 选文结尾写王善保家的在凤姐、周瑞家的等人的调侃中泄气打脸,这一细节说明她带人查抄大观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8.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贾探春、贾惜春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9. 选文是怎样通过其他人物的表现来侧面烘托贾探春这一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晔,日华,幼嗜学,耻从辟署。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第,解褐,授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后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司,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砦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赵安仁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B.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C.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D.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代人幼时取名,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B. 擢:提升官职。如《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 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D. 兵部:古代官署名,掌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兵部尚书为长官,侍郎为长官之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邵晔年幼好学,对于接受官署征聘委任感到羞耻,于是自己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考中了进士,开始进入仕途。

B. 皇帝诏令邵晔待安南事变结束以后,就把原来打算赐给黎桓的礼物改赐给龙廷,邵晔认为这样做不妥,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C. 邵晔曾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黎桓的儿子们停止内部战争,并迅速确定首领;他又进献《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

D. 邵晔受命出使时,曾经借了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物品,等到担任安抚使时已偿还了一半,余下的借款都被皇帝下令征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

2)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

14. 黎桓的儿子们内斗时,邵晔为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和采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文淑,王安石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少时离别“意非轻”,老来相逢“亦怆情”,表明诗人是一个非常看重感情之人。

B. 颔联写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把酒谈话,一直到深夜,写出了兄妹俩至深的感情。

C. 颈联的“三年”和“万里”,从时间和空间上说明兄妹俩离多聚少,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D. 尾联有问有答,以“鸿雁传书”来表达诗人自己意料到再次会面的日子,心中充满喜悦。

16. 这首诗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感觉自己超越尘世,飞升到仙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建立像“_______________”一样的功勋,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已停,听众却仍久久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_____①_____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_____②_____。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_____③_____,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环境部连续多年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工业噪声占8.4%;交通运输噪声占3.7%。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4.1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1.2%,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显然,噪声污染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噪声问题关系千家万户,每个人,也可能是噪声污染的受害者。防治噪声污染,既是关乎“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1997年3月施行以来,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噪声污染防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法覆盖范围窄、权责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针对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分门别类提出污染防治要求。

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用法治力量守护公众“安静权”,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当然,法律实施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接下来,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增强公众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引导公众依法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21. 下列各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安静权”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敌人撕下了他们自己“友善”的面具。

B.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C. 每一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都让非遗再一次进行了精彩亮相。

D. 此语出自汉代贾谊《旱云赋》:“遥望白云之蓬勃兮,滃滃澹澹而妄止。”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成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也有人说,懂“礼”,即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材料一主要使用对比论证。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从建立基础、侧重点、实用性等方面来论证两者的差异。

②材料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举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等、毛泽东同志题写“诗言志”、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中国当今“过娱化”等例子,论证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引用论证。引用刘勰等人观点,论证“诗言志”“兴寄论”的美学理论。)

5. ①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

②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最重要的是在情上。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贾探春:能够洞察贾府的危机,有远见;敢于抗争,性情刚烈。

贾惜春:年小怕事,主动与丫鬟入画撇清关系,做事有点决绝

王熙凤:说话得体,做事周全,城府极深,能见机行事。

9. ①通过凤姐、周瑞家的和平儿等人对贾探春的陪笑、解劝甚至服侍,侧面表现贾探春的刚烈性格。

②通过写王善保家的自恃身份尊贵等心理活动,侧面表现出贾探春具备不惧权势的胆识。

③通过对丫鬟待书呵斥王善保家的描写侧面写贾探春的能言善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A 11. A 12. D

13. 1)案件已经判定,邵晔发现他们是被冤枉的,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其中的事实。

2)邵晔驻扎在岭南,将此事上奏,朝廷改任他为缘海安抚使,允准他自主行事制定方略。

14. 邵晔提出的建议是: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等龙廷贡奉后,另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1)相同点:王诗和苏词都是表现了至深的亲人之情。

2)不同点:①王诗是在兄妹分别的事件中描摹具体生活场景,抒写真实心境,表达出自己与妹妹长安君相逢时的欢喜和离别时的不舍。②苏词是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兄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自己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 羽化而登仙③. 封狼居胥④. 赢得仓皇北顾⑤. 东船西舫悄无言⑥.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①弥足珍贵 ②大有裨益 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19. 示例一: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以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示例二: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的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0. ①“走出来”使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愿望。②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B 22. ①都可能是噪声的制造者

②取得积极成效

③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实施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以礼正国

礼是世界文明中艳丽方放的花朵,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礼仪古国。

自古以来就有“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一说。“礼”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从李勉信而葬金、礼贤下士终使尽心,到燕昭王筑“黄金台”,礼待郭槐招贤纳德, 破齐复国;再到曹操光脚迎许攸,解燃眉之危,最终荡平天下。礼不仅能成就个人美名,也能立国平天下。正如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习礼、懂礼、守礼,才能正个人之身,塑民族之魂,显大国之风。

学礼,以正立身之本。于个人而言,礼是规则、是礼法,古代“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遵从“五伦”之礼,如今“严于修身、严于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践行“新赋”之礼。礼“日用而不觉”,礼也容易被忽视、被异化。如今,破坏礼的现象比比皆是:恶语相向、恃强凌弱的校园暴力有之,亲情淡薄、不尊长辈的家庭关系有之,虚假经营、轻诺寡信的不良商家有之,随地吐痰、任意吸烟危害公众者有之……因此,个人要想安身立命,必须习礼守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学礼,以塑民族之魂。礼是民族的“根”与“魂”,没有礼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依。两晋以后,南北朝并立,北朝鲜卑拓跋氏深知以礼立国,便改穿汉服,习汉人之礼,方才收复北方,安稳无忧。而清朝三百年,满人入关,不仅驱尽汉人礼仪、气节,还给汉人留下了深深的奴性。除此之外,礼也是文明民族于野蛮民族的重要区别。北宋二程有言:“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古代朝鲜,习称东夷,至魏晋南北朝,不可称其国。自宋明理学传入朝鲜,朝野上下皆学礼,从政府典制到民间的冠婚丧祭之礼,彻底改变了一个民族。可见,礼义为先,内可促民族融合,外可成就礼仪之邦的美名。

学礼,以显大国之风。华夏文明,流芳千古,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修以文德,靠的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化之以礼。古有郑和下西洋,不插旗帜,不明枪炮,树立友好的丰碑;今有国母接待邻国,旗袍唐装,馈赠国货,传递以和为贵的名片。同时,全球化的步伐将国民素质至于世界的放大镜下:“中国式过马路”沦为笑谈,“中国游客”被贴上庸俗化的标签,西式着装的尴尬让国人沦为笑柄,随处可见的中文“善意提示”……是以,扬国风、正国气,理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故礼是处事之理,兴国之要。“礼者,履也。”学礼要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一方面要内化于心,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懂礼学礼,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外化于形,激浊扬清,立己达人,温文尔雅,争做君子,培养文化自觉,凝聚文化软实力,以复中华“礼仪之邦”的美名。

礼仪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先进的礼仪文化,交往礼仪,餐桌礼仪,着装礼仪等等,礼仪无处不在,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到如今,中国的礼仪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一言一行都体现着自己的礼仪。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好的中国,我们更不能忘了传承至今的礼仪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文明礼仪,争做礼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