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08-18 11:13

2022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甜菜纸筒育苗是一种将甜菜种子提前播入装满床土的特制育苗纸筒内,在育苗棚内培养出健壮的甜菜幼苗,用来增加甜菜产量、提高含糖量的重要种植技术。黑龙江曾经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糖供应省,但近年来已被新疆、内蒙古超越,当地甜菜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农户更愿意种植大豆、玉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新疆、内蒙古相比,黑龙江甜菜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光照较强

B.日较差大

C.地势平坦

D.土壤肥沃

2.采用甜菜纸筒育苗技术主要是为了()

A.降低生产成本

B.延长生长期

C.提高播种效率

D.增加土壤墒情

3.近年来黑龙江甜菜种植面积不断缩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全球变暖

B.市场需求

C.政策导向

D.土地退化


【答案】1.D2.B3.C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甜菜性喜温凉,对土壤适应强,但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冲积土种生长最好,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是黑龙江甜菜生产的优势条件,D正确。黑龙江与新疆、内蒙古相比,阴雨天气多,光照较弱,日较差小,A、B错误;新疆和内蒙古也有大片地势平坦的地区,C错误。故选D。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甜菜为中温带作物,我国甜菜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热量是限制性条件,甜菜纸筒育苗技术可适时早播,延长生长期,从而实现甜菜的丰产高糖,B正确;但这种方式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播种效率,对土壤的墒情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

3.甜菜性喜温凉,新疆、内蒙古甜菜种植面积增加,黑龙江种植面积缩减说明全球变暖、市场需求不是影响黑龙江甜菜种植面积的原因,A、B错误;土地退化往往导致作物减产,对作物种植规模面积影响不大,D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当地农户更愿意种植大豆、玉米,则应受农业结构调整、生产者补贴等政策的影响,C正确。故选C。

【点睛】甜菜性喜温凉,对土壤适应强,但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冲积土种生长最好,对光照的需求也很高。我国甜菜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热量是限制性条件。


叭尔洞沟流经内蒙古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由南向北流入黄河;该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北部丘陵沟壑区和库布齐沙漠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来由于风力和水力相对强度的周期变化,导致了叭尔洞沟中游河谷河道宽度、河道偏移方向等形态的变化,塑造了风水交错区独特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叭尔洞沟流域及该河中游某段风水交互作用下河谷地貌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每年的1—12月,河流西岸河床沙丘在风水交互作用下的变化趋势通常为()

A.减小—增大—减小

B.一直增大

C.增大—减小一增大

D.一直减小

5.与常见的冲积扇形态相比,河流东岸的冲积扇不典型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流水的侵蚀作用

B.风沙堆积量大

C.扇底下覆地形的限制

D.沟蚀沙石量小

6.在风沙少降雨多的时期,右图甲处河段河道()

A.向西岸摆动并缩窄

B.向西岸摆动并拓宽

C.向东岸摆动并拓宽

D.向东岸摆动并缩窄


【答案】4.C5.A6.B

【解析】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沉积作用会增强,面积会扩大,流水作用下沙丘容易被侵蚀,面积会减小。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12月期间,春季,该地区受西北风的影响,从内陆携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会使沙丘面积进一步扩大,到了夏秋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一定的降水,对沙丘的侵蚀作用加强,会使沙丘面积减小,到了秋冬季节又会受西北风影响,沙丘面积进一步扩大,因此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故选C。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流自南向北流,注入黄河,东岸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速度较快,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因此不容易形成冲积扇,A正确;风沙堆积量大,不会造成河流东西两侧冲积扇的差异,B错误;该地所处地貌单元差异不大,不会造成河流两侧的差异,C错误;两侧的沙石量差异也不大,D错误,故选A。

6.风沙少降雨多的时期说明堆积作用弱,侵蚀作用强,甲处受河岸形态影响,凹岸侵蚀明显,河道会偏向甲处河段河道西侧摆动并拓宽河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道的摆动主要分析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变化,一般而言,水量增大,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


感热是指地面与大气之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过的垂直热量,主要受地表的粗糙度、地气温差以及风速等直接影响。青藏高原感热变化将会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对周边大洋水汽的抽吸作用,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城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据研究,自198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并对我国区域气候产生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

A.我国南方地区多洪涝灾害

B.我国西南地区多阴雨天气

C.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灾害

D.我国西北地区多暴雪天气

8.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是()

A.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B.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C.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D.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答案】7.A8.A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感热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7.根据材料“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城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可知: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推移速度减慢,长期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多引发洪涝灾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多引发旱灾,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西南季风势力也减弱,我国西南地区阴雨天气减少,B不符合题意;暴雪天气夏季出现较少,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据材料,青藏高原目前气候出现暖湿化特征,利于高原地表植被恢复,地气温差减小,高原感热强度下降,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上的冰雪融化,气候出现暖湿化特征,使得青藏高原上的植被得以迅速生长,植被覆盖率升高,地气温差减小,青藏高原感热强度下降,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推移速度减慢,长期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多引发洪涝灾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多引发旱灾;使得西南季风势力也减弱,我国西南地区阴雨天气减少。


俄罗斯北极地区(包括其陆地领土和海洋部分)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是我国战略资源保障重要潜力区。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大力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下图为北极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俄罗斯北极地区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

①资源分布较分散

②开发技术较落后

③恶劣的气候环境

④薄弱的基础设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对我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

B.缩短资源运输的时间

C.增加资源的进出口量

D.提高货物市场竞争力

11.与②段相比,①段通航时间更长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相对较低

B.受陆地影响小

C.受暖流影响大

D.冷高压影响小


【答案】9.D10.A11.C

【解析】

9.材料中提到俄罗斯北极地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①错误;俄罗斯作为资源大国,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开发技术先进,②错误;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多暴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施工难度大,③正确;北极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开发成本增加,④正确;③④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现在国际局势紧张,走原来的传统航道风险增大,东北航线所经地区与我国经济往来频繁,国际关系相对较好,利于保障能源资源的运输安全,A正确;缩短资源运输的时间、增加资源的进出口量、提高货物市场竞争力都是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但不是当前最重要的影响;BCD错误。故选A。

11.①段和②段均位于70°N附近,纬度位置差别不大,对通航时间的影响较小,A错误;①段和②段均处于沿海,离陆地距离差别不大,B错误;①段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温较高,无结冰期,通航时间较长,C正确;①段和②段均位于70°N附近,处于极地东风带,受冷高压影响均较小,D错误。故选C。

【点睛】俄罗斯远东地区蕴藏极为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堪称资源宝库,深入北极圈的亚马尔半岛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天然气储备,但是因地理和气候原因,加上资金、人力和基础设施匮乏,使它们成为最难开采的气田之一。

2017年7月3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冰上丝绸之路”将使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的航程缩短25%—55%,每年可节省533亿到1274亿美元国际贸易海运成本。目前,“冰上丝绸之路”中通航环境最好、运输价值最高的东北航线所在的海域,夏秋两季冰雪消融趋势已达到每10年10%—15%,东北航线将会越来越适合航行,适航时间也会逐渐延长,未来甚至有可能实现全面通航。对于我国来说,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能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更是有助于港口发展并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济南市中心城区夹身于泰山和黄河之间,沿东西向发展,形成了黄河南北两岸“南富北穷”的经济格局。2021年4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济南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而设立的国家级新型战略新区,是加快实施“强省会”战略的重大载体支撑,也是济南市从“大明湖时代”迈入“黄河时代”的重大机遇。起步区(北岸先行区)成为济南“一体两翼多点”格局中的“北翼”,是济南市携河北跨、对接京津冀的前沿,为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抓手”。图甲示意济南市“一体两翼多点”空间格局,图乙示意起步区空间规划。

(1)指出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2)起步区依托黄河水系、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说明其主要功能。

(3)说明起步区建设对济南市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2)生态功能:黄河生态风貌带可作为济南市生态廊道,吸烟滞尘,缓解大气污染;促进黄河及沿岸地区水系、林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功能:发展休闲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居民休闲娱乐空间;发挥生态教育功能,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3)缓解或消除旧城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问题;促进跨黄河交通(桥隧)工程建设,改善两岸交通联系,促进两岸经济均衡发展(或增强济南中心城区对黄河北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引导资源流动,合理布局功能区;增大城市经济容量,提升济南城市发展水平。

【解析】【分析】本题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材料,涉及产业升级以及森林生态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信息“是济南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可知,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主要发展方向应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2)分析起步区依托黄河水系、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的主要功能,应从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生态功能:黄河生态风貌带以黄河水系、林地为主,可以作为济南的生态廊道,具有吸烟滞尘、吸纳污染物、防风固沙的作用,缓解济南的大气污染,改善济南的大气质量;能够促进黄河沿岸地区的水系和林地的生态系统修复,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等。经济功能:能够依托黄河水系、林地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社会效益: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大居民休闲娱乐空间;能够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等。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起步区为济南北岸先行区,位于城市主城区的外围,能够缓解城市主城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根据材料信息“济南市携河北跨、对接京津冀的前沿”可知,起步区的建设能够促进济南跨越黄河交通的发展,改善两岸的交通联系,增强市中心对于黄河北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两地的均衡发展;能够有利于城市市中心的资金、资源向起步区流动,促进起步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功能区;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容量,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基本农田结构优化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

(1)说明该流域治理前川地、坡地、塬面种植业发展的不同条件及作物类型。

(2)分析图示小流域居住用地集中安置的优点。

(3)推测小流域治理后蚂蚁沟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4)有人建议把这些治理后的土地进行流转,以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全面防治流域内水土流失。

方面②:缓解流域内人地矛盾。


【答案】

(1)川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发展喜水肥作物。坡地:地势起伏较大,土壤较贫瘠,适宜发展杂粮谷物。塬面:地势平坦,土壤深厚,灌溉水源短缺(地下水埋藏深,水源短缺),适宜发展旱作作物。

(2)集中安置,恢复分散宅基地植被,有利于流域内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利用);复耕宅基地有利于土地统一协调利用;统一集中安置在川地(平地),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变小(流量趋于稳定);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减少。

(4)方面①:土地流转利于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流转后的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有利于生态恢复;流转后单位面积土地收入增加,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充足资金。或方面②: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分流到其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农业发展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专业化农业发展可有效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体现了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川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较为充足,地势较低,有利于沉积物堆积,因此土壤层厚度较大,肥力较高,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适宜种植喜水肥作物;坡地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陡,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较为贫瘠,适宜发展杂粮作物;塬面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但是由于地势较高,地表水易流失,水源较为短缺,应种植耐旱作物。

(2)集中安置后,可以将原来分散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有利于土地统一协调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植被恢复,减轻水土流失,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由图可知,居住用地统一集中安置在川地,地形平坦,且距离河流较近,取水便利,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由图可知,小流域治理后,蚂蚱沟流域内大面积坡地由耕地转变为杂果林业用地,利于水土保持,减小河流含沙量;林地拦截径流、增加下渗的能力较强,因此流域内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使河流径流量减小;林地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使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变小。

(4)方面①:土地流转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从而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恢复;促使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使单位面积土地收入增加,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充足资金。方面②:土地流转促使农村劳动力分流到其他产业,向城市流动,使流域内的人口压力减轻;实施土地流转后,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可有效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从而使流域内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环境承载力增大,利于减轻人地矛盾。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图)是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近年来,实验区建设探索出一条“非遗+”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非遗+基地”、“非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非遗+旅游”、“非遗+产业”,增强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活力,通过加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阵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该实验区从事刺绣、银饰、蜡染、民族服装等民族工艺品生产的企业达6221家,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38.09亿元,非遗助推贫困户5620户,12333人实现脱贫增收。

说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行“非遗+”融合发展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


【答案】

通过非遗+为基地建设提供智力援助,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增加村民增收形式,利于提高村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游览价值提升,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留住原住民,保留原住民的部分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承独特的地方文化,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促进了多方参与,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解析】【分析】本题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发展为材料,涉及旅游业开发对区域意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非遗+基地模式,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加强村民的培训,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机能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非遗+产业、非遗+旅游能够为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非农收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非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能够促进景区文化内涵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提高景区的游览价值,增加游客的游览体验,扩大客源;根据材料信息“该实验区从事刺绣、银饰、蜡染、民族服装等民族工艺品生产的企业”可知,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的同时,保留了原住民的方式,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区域脱贫致富。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松嫩沙地位于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区,正经受着严重的土地沙化威胁,沙化土地面积已达5960平方千米,目前还在以每年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沙土覆盖区主要分布于河道两侧,土地沙漠化严重威胁着我国东北黑土农业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松嫩沙地位置及周边地理事物。

根据松嫩沙地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地区的地貌环境,分析松嫩沙地扩展的原因。


【答案】

夏季汛期,松嫩平原周边河流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随着流速减缓,在中下游沉积;冬季枯水期,松嫩平原周边河滩及周边沙地地表有大量裸露沙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风力大,持续时间长;山口狭管效应显著,加大了风力,大风将河滩裸露的沙及周边沙地的沙搬运至松嫩沙地堆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以松嫩沙地为背景材料考查荒漠化的成因,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沙地扩展的原因主要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有河流,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当下游地势变地平,泥沙会在下游堆积;冬季降水较少的季节,沙石会在河滩裸露,随着风力作用,沙地面积会扩大;该地区是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人类活动频繁,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逐渐沙化;该地纬度高,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地形影响,存在狭管效应,风速加大,会大量吹蚀地表沙粒,使沙丘面积不断扩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