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语文试题
导航

2022年建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2022-08-08

建平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选择。(5分)

2. 下列各句中诗句引用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顺利推进,“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美好生活为时不远了。

B. 乘江轮游于长江之上,皓月当空,江水悠悠,自然会生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

C. 离家远赴外地求学,看着伫立在村口的父母身影越来越小,“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看这草长莺飞、垂柳拂面、湖水潺潺,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陶醉?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②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③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④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A. ②④①③ B. ①③①② C. ②③①④ D. ④①②③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忠实

林少华

①尽管翻译有那么多种类,但从语言角度来说,文学翻译是最难的。这是因为,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是语言的最高层次。最高层次是什么层次?审美层次、艺术层次。

②我以为,文学概论中说的文学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之中,唯独审美功能,通过语言艺术给人以审美愉悦这一功能是其他学科门类和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遗憾的是,很长时间里我们忽略了文学作品的这一功能。包括文学翻译在内,人们只顾说说说,而忘了怎么说。其实怎么说才是艺术,才是美,才是文学翻译的文学性或者审美信息。老一辈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个术语,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

③说到美,最日常性的联想往往和女性有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句流行语就曾把翻译比喻成女性:“翻译如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这个比喻并不恰当,有歧视女性的意味,但作为引用者的我的意思是,翻译、文学翻译必须美,必须漂亮。却又不能仅仅漂亮,必须漂亮与忠实兼而得之。换言之,理想的翻译就是要既忠实又漂亮。那么这样的翻译,这样的译者有没有呢?不多,但有还是有的。

④王佐良译的培根读书名言是为其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你看,英汉之间,妙而化之,天衣无缝。可谓美而不妖,贞而不俗。汉译法国文学,翻译家罗新璋最服傅雷。他举傅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头一句为例:直译为“大江的轰隆轰隆声,从屋子后而升上来”。而傅雷译为“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化人为己,水乳交融,斐然而成名译。日本文学翻译这方面做得最好的,窃以为是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鬼斧神工,出神入化,信手拈来,绝尘而去。个别理解或有不足,原意传达或有不逮,但在整体审美意韵的捕捉和重构上,无人可出其右。读之可知译事之难,可叹译笔之工,可生敬畏之情。

⑤忠实与漂亮如何兼而得之的问题,其实也是学翻译搞翻译的人尽人皆知的“信达雅”如何认识和实践的问题。“译事三难,信达雅”,信达雅三个字,解释起来也够难的。“雅”尤其众说纷纭,质疑也最多。听起来最为理直气壮的质疑是:原文是俗的难道也非要译成雅的不可?

⑥“信”,这里当然是真实、诚实,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偏不倚,不即不离,不增不减。一言以蔽之,不伪。“达”,达意。孔子说“辞,达意而已”,词不达意是不成的。一般理解为通达、畅达、顺达。“雅”,古人说“辞令就得谓之雅”,大意是,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得得体就是雅。也不仅是说话,穿戴也好,礼节也好,房子装修也好,得体都是最不容易的。稍有疏忽就弄巧成拙,走向反面:庸俗、粗俗、恶俗或者显摆、浅薄、浅陋。

⑦在这个意义上,雅乃是一种层次极高的审美追求、审美理想。表现在文学翻译上,即是译文的艺术性、文学性,即是原作的文学审美功能的重构和忠实再现。是的,我认为达、雅,其实也是个信的问题,也是信的表现。就侧重而来说,信,侧重于语义忠实或内容忠实,属于文学翻译的形式层:达,侧重于行文忠实或文体忠实,属其风格层;雅,侧重于艺术忠实或美感忠实,属于审美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美层。法语有句话说“翻译即背叛”,即使“背叛”,也要形式层的背叛服从风格层,风格层的背叛服从审美层,而审美层是不可背叛的文学翻译之重。在这个意义上,我的所谓翻译观以概括为四个字:审美忠实。

(节选自《读书》2022年第5期,有删改)

4. 第②段的“怎么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审美视角缺失是目前文学翻译实践与批评的盲点所在。

B. 忠实与漂亮兼而得之,主要看译者对原意的理解传达。

C. “信、达”需要知性判断,“雅”则更需要审美判断。

D. 在难以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时,美感再现是必须保证的。

6. 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丰姿。

B. 翻译是一种艺术,译文应当有“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C. 翻译不是词句的形式对应,而是语言信息与美感信息的整体吸纳与再造。

D.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7. 用本文“审美忠实”的观念,对第④段“傅译《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走,去看看那湾长江

汤世杰

①清明回老家,去父母青草荫荫的老坟前敬杯水酒,点把香烛,插几串清明吊。站在半山放眼一望,春日阳光下,那湾波光粼粼的江水,如一枚亮亮的眸子,骤然就叫我有些动情。心里便起一念:既已回来,怎能不专程去看看那湾长江呢?

②我说的故乡长江,是刚出了三峡,那湾变得有些悠缓的江流。紧邻的上游,乃东晋袁山松《宜都记》里描述过的“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的长江,也是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描摹过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三峡。一俟出了西陵峡口,过了南津关,便自改了性情——大自然极性情也极懂韵律节奏,一泻千里后便稍稍松了一口气,只是款款而行了。

③先人当初选择这里住下来,显见是因长江在此留下了那片江湾。但后来又发现,江流到了这里并没真改了脾气,水灾是常有的。于是追究到“风水”,以为那座立于右岸金字塔形的磨基山,终究还是有些突兀了。而江流左岸作为主山的东山则低矮许多,便在江边建了座“天然塔”,以为那样的高度,庶几可抵消一些“客山”的挤压。另说,磨基山又名孤山,建塔以对,可略慰其孤寂。管不管用我说不好,但古人的思索倒满满都是诗意:无论“主”“客”之谓,还是为山寻侣,对人与山川的那种安顿,现代人都未必能想得出来。

④如今,站在幼时春游仿佛要走很远才能到的宝塔河,感受到的正是视觉上的平衡:没了天然塔,或许天便倾了地便偏了,有了,江水便再不乱闯,径直往下游行去。于是小城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人众,南来北往的舟船,有了人生公开或隐秘的悲欢离合:进而作为一个进出巴蜀的军家必争之地,也就有了史称为夷陵之战的那场大战,有了抗战时的“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⑤生活自然并非总那样撼人心魄。缓缓而行的江流,也曾像母亲那样,抚慰过无数人细微却深切的生命之痛。即便一度官场得意、却因追随范仲淹革新失败而被贬为夷陵县令的欧阳修,也曾受益。

⑥景祐三年,未满三十岁的欧阳修初到夷陵,想必也见过我正面对的江天,领略过那番情致。其时的永叔先生尚未自称“醉翁”,初到夷陵也曾郁郁寡欢。其《望州坡》诗曾云:“闻说夷陵人为愁,共言迁客不堪游。”足见当时心情。当黑夜过去,一篇《至喜亭记》,正是他献给世人的欢喜。如今,横跨长江的至喜大桥,恰是据此命名的。几年后他早已离开夷陵,所作《和对雪忆梅花》却有句云:“昔官西陵江峡间,野花红紫多斓斑。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野芳斑斓,寒梅旧识,皆是与一方山水暗通款曲的知性知心,诗人始终铭记着的,正是那湾江流与小城给予他的深情抚慰。

⑦诗中的“野花斓斑”一语,常让我想起他那首《戏答元珍》中的“野芳”:“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初到峡州,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久闻欧阳修诗名,有诗相赠,欧阳修乃作诗以答。一首看似俗常的应酬诗,透露的却是决不气馁的追求与志向,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挫折虽叫他心潮难平,甚或有些许迷惘,但“野芳虽晚不须嗟”,来日仍可期待。

⑧一晃,千百年如江水流去,上自屈子、昭君,下至唐宋之际白居易与元稹及其弟白行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前后“三游”,以及李白、杜甫等一应诗人大家,无论行经一瞥,轻舟已还,还是午夜借宿,驻留为官,皆已从那个小城悄然走过,历史的纷繁足音,悄然回荡于一线峡江的江天之间。城虽已非当年之城,倒是诗在、情在。

⑨临江而行,从穿过三峡大坝变得清澄的江水里,我竟看见了自己。江边,有人正以一根钓竿“甩钓”着一条大江。小小人影与一条大江相比,何足论也?而那副情景,正可吟宋人诗句:“多少侯门天样阔,算来何似钓船宽。”长江自不会拒绝一叶蚱蜢小舟一张轻盈白帆,就连江边的土岸,也有情有意。从生长于斯到十八九岁离家求学,与那湾江流亲近毕竟短暂,当记忆的山林白云拂动时,生命已然迟暮。而此时,心中就像那天早晨我吃过的一个家乡糯米油饼一样,还是儿时味道,轻尝一口,整个生命,刹那间就芬芳四溢了。

⑩欧阳修早已走远。心里有一条大江的人,或跟大江一样,年年岁岁都是浩浩荡荡的吧。

9. 分析第②段引用的作用。

10. 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1. 有人认为第⑦段内容太突兀,显得多余,说说你的看法。

12.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三)(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使东川·南秦雪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注]①此诗是元稹被贬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

13. 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14.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寒食”“春深”突出节令变换、路程逼远

B. 颔联“才”“已”两个副词,写出蜀道天气突变。

C. 颈联的比喻运用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异曲同工。

D. 全诗的语言浅显质朴,多以口语入诗,辞浅意哀。

15.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②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绬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③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

④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⑤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门不出( 2)为左中郎将(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玄乃《墨守》,针《膏肓》(

A. 打开 B. 揭发 C. 批驳 D. 表达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升上坐(

A. 迎接 B. 邀请 C. 延续 D. 引见

19. 选择下列加点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山东无足问者 玄乃病自乞还家

B. 涿郡卢植 穰还,以闻,劾奏吉

C. 陈元、李育、贾逵 清居市不为市

D. 绍举玄茂才 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20.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21.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何休之叹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22. 结合全文,推测郑玄屡拒征辟的原因。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函三序

方苞

①道之不明久矣,士欲言中庸之言,行中庸之行,而不牵于俗,亦难矣哉。A苏子瞻曰:“古之所谓中庸者,尽万物之理而不过;今之所谓中庸者,循循焉为众人之所为。”B自吾有知识,见世之苟贱不廉,奸欺而病于物者,皆自谓中庸,世亦以中庸目之。C其不然者,果自桎焉,而众皆持中庸之论以议。D

②其后燕人刘君函三令池阳,困长官诛求,弃而授徒江淮间,尝语余曰:“吾始不知吏之不可一日以居也。吾百有四十日而去官,食知甘而寝成寐,若昏夜涉江浮海而见其涯,若沈疴之霍然去吾体也。”夫古之君子不以道徇人,不使不仁加乎其身。刘君所行,□非甚庸无奇之道□?而其乡人往往谓君迂怪不合于中庸,与亲呢者则太息深颦,若哀其行之迷惑不可振救者。虽然,吾愿君之力行而不惑也。

无耳无目之人,贸贸然适于郁栖坑阱之中,有耳目者当其前,援之不克,而从以俱入焉,则其可骇诧也加甚矣。凡务为挠君之言者,自以为智,天下之极愚也,奈何乎不畏古之圣人贤人,而畏今之愚人哉?刘君幸藏吾言于心,而勿以示乡之人,彼且以为诪张颇僻,背于中庸之言也。

[注]①自桎:自己束缚自己,指坚守节操。②诛求:敲诈勒索。③郁栖:粪池,污秒停积的地方。④诗张颇僻:狂妄偏邪。

23. 将“夫能为众人之所为,虽谓之中庸可也”填入第①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24.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岂……哉 B. 如……何 C. 无乃……乎 D. 何……为

25. 从论证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26. 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27. 作文

生活中,人们往往乐意读读得懂的书,做做得来的事。也总有人的做法刚好相反。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