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北京市高三各区二模名著阅读汇编(含解析)

2022-05-19 18:56

2022学年北京市高三各区二模名著阅读汇编(含解析)


一、《红楼梦》部分(共0分)

1.(2022··东城二模)下列情节中,不是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一项是(     )

A.路谒北静王           B.听曲悟禅机            C.醉眠芍药裀           D.杜撰《芙蓉诔》

2.(2022··东城二模)《红楼梦》中的诗词、灯谜、花签等常以物喻人。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得到的花签上画着一支芙蓉花,题有“风露清愁”四个字,花签背面有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请结合作品内容,解读这支花签的喻意。

3.(2022··东城二模)薛宝钗在众人眼中博学多才、乐于助人,但第48回香菱住进大观园要求学作诗,宝钗却先说“……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后又说“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宝钗为什么不赞成香菱学作诗?结合作品其他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4.(2022·北京西城·二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闲游遇到了冷子兴,二人在聊起贾府时,冷子兴有如下一段话:

“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1)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府,熟悉其人物关系,作者在《红楼梦》前6回中,安排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带着读者走进贾府,认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三人分别是第二回中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和紧随其后几回中到贾府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人物)以及到贾府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人物)。这三人因性情、遭遇、背景和目的不同,眼中的贾府自然也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2)下列选项中,对贾府人物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惜春之父是宁国府贾敬,她与贾珍是兄妹关系

B.贾赦与贾政是亲兄弟,他们和贾敬是堂兄弟关系

C.贾宝玉与贾兰一起在家塾读书,他们是兄弟关系

D.贾环很喜欢与贾兰一起玩耍,但他们是叔侄关系

(3)冷子兴说贾府安享荣华富贵生活的人很多,而“运筹谋画者无一”,读完全书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5.(2022·北京丰台·二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宁、荣二府的诸多女性有一个相同的身份:贾府媳妇。其中有贾赦的媳妇邢夫人、贾政的媳妇王夫人,有贾珍的媳妇尤氏、贾琏的媳妇王熙凤,以及贾珠的遗孀李纨等,她们活跃在小说中,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请从小说中任选一位贾府媳妇,结合原著内容,简析其形象特点。




6.(2022·北京昌平·二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呈现了“醉眠芍药裀”这一经典场景:

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 ① 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1)选文中①处应该填写的人名是(     )

A.林黛玉                  B.薛宝钗                   C.晴雯                      D.史湘云

(2)该人物的朋友圈中最不可能出现的人物是(     )

A.贾宝玉                  B.探春                      C.尤三姐                  D.袭人

(3)请结合选文,并另举一个具体情节,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7.(2022·北京密云·5月模拟)根据《红楼梦》相关内容,完成小题。

(1)《红楼梦》中,“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分别指哪两组人物?请选择一组,结合原著谈谈他们的爱情悲剧。

(2)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真”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请你从《红楼梦》中试举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内容,分析该人物形象的“真”。





8.(2022·北京通州·4月模拟)下列《红楼梦》中与酒有关的故事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回,宝玉在王熙凤房间午休时,梦见警幻仙姑带他到太虚幻境,饮了名为“万艳同杯”的仙酒。

B.第七回,身为奴仆的焦大,不甘受辱,借着酒劲儿壮胆,倚老卖老起来,揭露了贾府的荒淫与罪恶。

C.第八回,宝玉到梨香院探病宝钗,饮酒至微醺而归。回到自己住处却大发雷霆,扬言要赶走乳母。

D.第三十九回,在大观园的“螃蟹宴”上,李纨与众姐妹饮酒作诗,一向低调恭谨的她终于吐露心扉。

9.(2022·北京通州·4月模拟)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让座。贾母便说:“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倒要干过这杯。”说着,便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让他二人。薛李也只得干了。贾母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起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

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

你从以上文字中读出了哪些隐含信息?请至少写出三点。





10.(2022·北京通州·4月模拟)请选择与甄士隐对饮的贾雨村、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醉卧芍药裀的史湘云这三个人物中的两位各自酒后的表现,分析他们的性格。





二、《论语》部分

11.(2022·北京海淀·二模)阅读《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一)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1)根据语录内容,下列对加点“文”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                  B.文章典籍               C.礼乐制度               D.礼节仪式

(2)一些大学、书院立有“斯文在兹”的石刻,请解说“斯文在兹”的寓意。

(3)“斯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语义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斯文扫地”“有辱斯文”“斯文一脉”“斯斯文文”。请从中任选一个词语,解释其意思。

(二)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4)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概述你的思考领悟。




12.(2022·北京丰台·二模)阅读《论语》的两则章句,回答问题。

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

②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

注释:【1】几(jī):轻微,婉转。【2】劳:忧愁。

(1)请从《匦》文中为章句①找出一个实例,并解释理由。

(2)请提炼章句①②里包含的孔子的思想主张。





13.(2022·北京顺义·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1】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2】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注:【1】帅:通“率”,率领。【2】阙如:存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

①无所苟而已矣

②苟正其身矣

(2)请写出一个出自第二则语录中的成语。

(3)请概括孔子关于“政”与“正”的认识。





(2022·北京房山·二模)阅读《论语》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③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④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

⑤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14.“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这两句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请分析荷蒉者引用该诗句有何深意?

15.结合上面几则材料,概述孔子是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参考答案:

1.C.“醉眠芍药裀”的应当是史湘云。《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洌,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众人笑推他,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

2.示例:“芙蓉”象征林黛玉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美丽、清高;“风露清愁”描绘的是黛玉高洁而忧郁的气质;“莫怨东风当自嗟”则暗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她的清高和孤傲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只能自叹命薄。

【解析】

根据题目“《红楼梦》中的诗词、灯谜、花签等常以物喻人”可知,解读林黛玉得到的花签的喻意需要紧密联系林黛玉的个人形象。“芙蓉”即荷花,特点是出淤泥而不染,美丽、清高。芙蓉花象征着林黛玉美丽、清高的形象;“风露清愁”意思是风清露愁。风是清的,露珠像眼泪,有愁之意,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人物的伤感内心。结合作品,“风露清愁”描绘的是林黛玉伤感的内心,如清风般高洁、亦如露珠般忧郁的气质。“莫怨东风当自嗟”,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结合林黛玉的命运可知,此诗暗示了黛玉悲剧的结局,且造成悲剧的原因与黛玉个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黛玉的清高与孤傲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只能自叹命薄。

3.示例:宝钗是一个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的女子,在她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不是为了写诗作赋,而是为了持家和相夫教子。她曾劝诫林黛玉说女孩子不认字倒好,只应该做些针线纺织等,后来湘云来了和香菱讨论作诗,宝钗也嘲笑她们说她们不守本分没有女孩子的样子。由此可见宝钗是出于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而对香菱学诗显得不热心。

【解析】

宝钗不赞成香菱学作诗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宝钗思想性格特点;二是宝钗对学诗的看法。结合作品《红楼梦》,可知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和自觉的执行者,她恪守封建道德规范,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宝钗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曾道:“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宝钗不赞成香菱学作诗的根本原因是其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女子当持家与相夫教子。

题目要求结合作品其他情节,宝钗曾多次劝说黛玉女孩子不认字倒好,只应该做些针线纺织等。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方解疑癖”中宝钗曾对黛玉说,“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在四十九回湘云和香菱讨论作诗时,宝钗说“我实在聒噪得受不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可见,宝钗是出于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不赞成香菱学诗。

4.(1)     投靠外祖母     林黛玉     借钱(或寻求帮助)     刘姥姥

(2)C“兄弟关系”错,贾宝玉与贾兰是叔侄关系。

(3)同意这一说法。在贾府中能够继承父辈衣钵的子弟都难当大任,皆是只求享受不懂建设的纨绔子弟(答出“没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没有在经营持家方面用心的人”可视为解释正确)。比如“富贵闲人”(宝钗语)贾宝玉,从小就不爱读书考学,对贾府的事务一概不过问,终日只知道沉浸在姐姐妹妹的温柔乡中,不问世事/在为晴雯请医生、付诊费时连一两银子多重都不知道/在黛玉都为贾府感到危险时,宝玉却说不用管,总之少不了他俩的……他作为最被看重的继承人,今后又怎么有能力去持家管事呢?(再如贾赦,作为贾府世袭爵位的大老爷,天天只知道美色与喝酒,凡事不管不问,甚至还为了十把古扇花去两千两银子等等)

不同意。在贾府中还是有后辈为家族未来谋划的人。贾探春就曾在协理荣国府时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改革,让大观园中闲置的花草树木都有了用处,不仅能为贾府省钱,一年下来还有节余。这一举措正是对贾府未来的运筹谋划,虽然没能最终坚持下去,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

【解析】

(1)《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

第六回,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表现的行为写出大观园之大、豪华和美丽;写活了许多人物;暗示了贾府未来的处境,为日后贾府败落后巧姐被刘姥姥的故事情节救埋下伏笔。


(3)冷子兴说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可见,这是评价贾府中的人都会安享富贵,没有为贾府命运进行筹划。这也是贾府必败的因素。

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结合对名著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结合具体人物的言行分析。

如果同意,从贾母到宝玉,从贾赦的“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到贾政的“不以俗务为要”再到贾珍的“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敢来管他的”,从贪婪吝啬的邢夫人到专以打击狐狸精为要事的王夫人到弄权好事的王熙凤,大家都在享受着自己的乐趣,而没有谁肯为贾府的未来命运考虑。

如果不同意,比如探春,就冷眼看出种种弊端,并且试图改革。但这个严守主子小姐本分、时刻不忘身份的未嫁少女,只能在大观园的有限范围内进行破旧立新。除了精神层面,物质效果仅仅是每年四百两银子。


5.王夫人:①孝顺。如贾母对薛姨妈的夸赞:“你这个姐姐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样,婆婆跟前不过是应景儿。”②宽仁慈厚。王夫人寡言少语,求神拜佛,是个一心向佛的宽仁慈厚之人;又如刘姥姥的评价,在初进荣国府前刘姥姥对自己女婿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③性情直率,脾气急躁。如:金钏儿事件;抄检大观园事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可以从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王熙凤以及李纨这些贾府媳妇中选择一人,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形象特点。

如王夫人,她是贾政的老婆,从她侍奉婆母贾母来看,非常孝顺,如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中,贾母在薛姨妈跟前夸赞王夫人“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从她对待下人的角度来看,如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之前,在女婿面前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可见王夫人对待下人宽厚仁慈;从她管理贾府来看,如看到宝玉和金钏儿笑闹的时候,她要把金钏儿赶出去,如在绣春囊事件中,听到王善保家的叙说之后,命令抄检大观园,可见性情直率,脾气比较急躁。

如邢夫人,她是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老婆,从对待夫君贾赦方面来看,“禀性愚犟,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平日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家中一应大小事务,都由贾赦摆布,由着他胡闹,如在贾赦逼娶鸳鸯这件事上,贾赦要讨鸳鸯为妾,她自己不劝说,也不听别人劝说,明摆着贾母不会同意,还要硬去碰这个钉子;从对待下人和子女方面来看,非常贪吝,“婪取财货为自得”,“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她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就中克扣,她的侄女邢岫烟前来投亲,众人真心怜爱,她是姑母,却“不过是脸面之情”,并非“真心疼爱”,连岫烟一个月二两银子的月钱,她也借口“用不了”,“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从中克扣,致使岫烟冷天当去绵衣服,只穿了夹衣;贾琏偷偷向鸳鸯借当,不知怎么让她知道了,便借口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硬“寻事奈何人”,要贾琏不管哪里也给她迁挪二百银子;贾琏回说没处迁挪,她便说他“搪塞”,“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她也薄情寡恩,迎春误嫁,众人悲伤,她竟“不在意”,不问不闻,“像没有这事”一样。连她的亲兄弟也背后抱怨,说她“连骨肉都不认了”。

如尤氏,对丈夫百依百顺,贾珍将“贾琏要娶尤二姐做二房之意”告诉了尤氏,“尤氏却知此事不妥,因而极力劝止,无奈贾珍主意已定,素日又是顺从惯了的,……因而也只得由他们闹去了”;与姑嫂长辈相处,热心圆滑,如贾母用餐,要吃稀饭,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吃了稀饭,叫尤氏:“你就来吃了吧。” 尤氏答应着。待贾母漱口洗手毕,贾母便下地,和王夫人说闲话行食。尤氏告坐吃饭。大家都用饭了,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到起更的时候。贾母叫尤氏回家罢,尤氏方告辞出来。

如王熙凤,她是贾琏的媳妇,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如协理宁国府;心狠手辣,设计害死贾瑞;富有心机,如当着贾母的面说林黛玉是嫡亲的孙女;过于贪财,在馒头庵里收了虚静老尼姑三千两银子,利用职权,破坏了张金哥的姻缘,最后致使张金哥两人双双殉情自杀。

如李纨,她是贾珠的媳妇,心胸开阔,李纨是荣国府的大少奶奶,而掌家之权却在王熙凤的手里,王熙凤生病时,李纨无怨无悔地支持和辅佐探春工作;仁爱、善良,如劝说小姐丫鬟不要戏弄刘姥姥,如对黛玉之死的怜惜;坚毅刚强,贾珠去世后,李纨含辛茹苦地将贾兰抚养成人。



6.(1)D

(2)C

(3)宝钗生日,凤姐说一个小戏子长得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是黛玉,却怕得罪她,都没有说出来,只有湘云说出是像林黛玉,可见其心直口快。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能力。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内容概括为:探春提出要大家众筹给平儿过生日,宴会结束后湘云醉倒在一块青石板上,芍药花洒了满身,宝玉和黛玉在芍药花下聊天,两人都对探春大加称赞。所以,根据文中的描写可知,这个人物是史湘云。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中的人物关系的能力。

A.贾宝玉是史湘云幼时玩伴“爱哥哥”,史湘云与宝玉的友情开始得比宝黛要早。

B.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史湘云称探春为姐姐,一起在大观园玩耍。

C.尤三姐虽在凤姐患病府里缺少人手时,随着尤氏的安排到贾府帮忙照料家中事务,但是她和史湘云没有交往,所以,尤三姐是最不可能出现在史湘云的朋友圈中。

D.袭人是史湘云曾经的好姐姐。湘云最早的朋友,除了宝玉就是袭人。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红楼梦》中史湘云是是大家闺秀,她醉卧在石凳子上,眠在天地间,并且在梦中还在行酒令,可见其天真豪爽,纯真可爱。

史湘云在芦雪庵烧烤鹿肉,并呼朋引伴一起吃鹿肉,并说这是真名士自风流,讥讽黛玉是假清高。中表现了她是一个直率洒脱,性情急躁的人。

她听见别人结社吟诗,就抢着参加,对自己的兴趣和才华不加掩饰。她吃了别人的酒,就要还席,也不计算自己有钱没有。得到了几个绛石戒指,就特地分赠给朋友们,也不管别人是否看得重。宝钗坐在宝玉床上拿着蝇帚子替宝玉赶蚊虫,黛玉在窗外叫湘云看,她为了宝钗对自己不错,便不忍加以嘲笑。可见史湘云是一个胸无城府,潇洒不羁的人。

宝钗生日,凤姐说一个小戏子长得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是黛玉,却怕得罪她,都没有说出来,只有湘云说出是像林黛玉,可见其心直口快。



7.(1)①“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金玉良缘”指贾宝玉和薛宝钗。

②示例1:我选择“木石前盟”这一组。

从悲剧的结局来看,宝黛二人虽心有灵犀,却被生生拆散;最终,为了爱情,一个魂断香消,一个遁入空门。从造成悲剧的原因来看,既有时代观念的束缚,在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宝黛二人的结合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封建阶级利益的贾府来决定;又有思想性格的缺陷,黛玉多愁善感,率性叛逆,孤标傲世,又悲观消极,宝玉虽心系黛玉,但太过软弱,面对封建家长的阻挠不够积极,这一切预示着他们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示例2:我选择“金玉良缘”这一组。

从悲剧的结局来看,宝、钗二人虽结为秦晋之好,但夫妻二人离心,一个遁入空门,一个得到婚姻,失掉爱情。从造成悲剧的原因来看,俩人理想志趣迥异,薛宝钗,贤良淑德,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所以尽管她赢得大观园里里外外的喜爱,但终究比不上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贾宝玉不愿走读书应举、为官作宦的生活道路,鄙弃功名利禄,深恶时文八股、经济学问,这与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追求不同。

(2)出身皇商的薛宝钗,一方面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稳重,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典范。如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便嘱人按时送来;邢岫烟的冬衣当掉,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在大家有困难时,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但另一方面,她也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随时,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赵姨娘也夸赞她。宝钗身上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人物形象丰富复杂,是“真”的人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   

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

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出自《红楼梦》,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通灵宝玉,所以就用金玉良缘来形容他们的婚姻,借指姻缘门当户对。

题干要求“结合原著谈谈他们的爱情悲剧”,从爱情的悲剧结局来看,无论是宝玉和黛玉还是宝玉和宝钗的结局都是悲剧,可从时代、命运、性格等角度分析其产生悲剧的原因。如宝黛二人虽心有灵犀,却被生生拆散;最终,为了爱情,一个魂断香消,一个遁入空门。这里面有时代的原因,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没有选择的权利;有命运的因素,生长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婚姻必须与利益捆绑;更有性格的悲剧,贾宝玉的软弱和林黛玉的孤傲、悲观等。然后结合原著内容,阐述爱情悲剧的原因。而薛宝钗和贾宝玉最大的区别在于两人志趣不同,比如宝玉讨厌仕途经济,而宝钗却常常劝他好好读书,二人注定貌合神离。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鉴赏分析能力。

“‘真’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个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在人物的性格不单一,不是单纯的好也不是单纯的坏,因此,作答本题,应结合原著内容举出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即可。

如薛宝钗,一方面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稳重,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典范。另一方面,她也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概括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之后,结合原著内容找出其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佐证。

如王熙凤,她精明强干,如“协力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将她的才华展露无遗。她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但同时她也心狠手辣,害了尤二姐、贾瑞等人的性命。她还十分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迟发公费月例放债谋利。总之,人物性格复杂恰恰展现了“真”的一面。




8.A.“宝玉在王熙凤房间午休时”错误,应该是在秦可卿房间午休时。

9.酒席上其乐融融的场面;

贾府上下不同人等的地位;

喝酒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宝黛二人的情意;

饮热酒的习俗;

喝酒时的礼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宝玉给人一一倒酒,贾母“说着,便自己干了”,除了黛玉其他人也都干了,可见,酒席上其乐融融;

宝玉倒酒,李婶、薛姨妈“二人也让座”,“他小,让他斟去”,邢、王二夫人干了后“薛李也只得干了”,“一一按次斟了”可见,贾府中大小、尊卑地位观念很强;

其他人都干了酒,只有黛玉不喝,“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可见黛玉爱撒娇的性格特点;根据“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可知,凤姐思虑周全,讨好宝玉和贾母的特点;因此文段中可根据喝酒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不同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黛玉偏不喝,宝玉就替她喝,可见宝黛二人的情意非同一般;

根据“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可知,贾府饮热酒的习俗;

根据邢、王二夫人干了后“薛李也只得干了”“一一按次斟了”可知,贾府喝酒、倒酒都有礼数。



10.贾雨村:佯醉的贾雨村说出没有盘缠进京科考的烦恼,甄士隐慷慨解囊,他却是“收了银衣。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且拿到钱后当夜即离开,由此可见其心机和虚伪。

刘姥姥:善良使她不介意被人打趣,见识又使她并不怯场,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加一个鼓着腮不语的动作,逗笑众人,又可见其滑稽幽默。

她还是个聪明人,在宴席中玩斗诗词应答时,她的村俗俚语押韵有趣不输众人。

史湘云:醉卧花丛,红香散乱,蜂围蝶绕,香梦沉酣,犹呓语着“泉香而酒冽……”,可见其娇憨天真、襟怀坦荡、不拘小节的性格。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名著中人物性格的能力。

题干设置了特定的情境:选择与甄士隐对饮的贾雨村、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醉卧芍药裀的史湘云这三个人物中的两位各自酒后的表现,分析他们的性格。首先回顾《红楼梦》中相关的情节,然后结合人物言行举止分析性格。

中秋节时,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到书房饮酒。酒酣耳热之时,贾雨村说出了自己的抱负,并且讲了自己的难处。甄士隐立刻资助贾雨村50两纹银,两套冬衣。对贾雨村说:“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贾雨村借着酒意说出自己的困难,他是有意为之,说明他为人虚伪。坦然接受甄士隐的帮助,并没有千恩万谢,这说明他不知感恩。

吃饭期间,鸳鸯和王熙凤有意拿她当做取乐的清客,她在明知其意的情况下却依然极力的配合,这是一份放的下面子的大智慧。而“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笑话引得众人开怀大笑,这是刘姥姥察言观色、有智慧的表现。而她的笑话和她“自己却鼓着腮不语”的神态动作更是逗得大家开怀不已。这可见她的幽默滑稽。而“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但不如说的这么好听。少不得我也试一试。”“姥姥也笑道:‘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蔔一头蒜”等语言描写写出刘姥姥的村俗俚语押韵有趣不输众人,可见她的聪慧。

当时姐妹几个吃了酒,唯有史湘云一会儿就不见了,姐妹几个纷纷到园子里寻找,小丫头便上来回报,说是史湘云喝多了在石头上睡着了。过后大家一看,果然见史湘云躺在一个石头上,头上枕着的是香包,而周围的芍药随着风一阵阵吹来,香气随风飘荡,芍药花瓣也四处纷飞,落在史湘云身上、头上、衣服上。这是多美的画面啊,大家都忍不住迷醉起来。史湘云醉卧芍药让各位姐妹一时间笑了起来,等到搀扶着醉在芍药中的史湘云时,史湘云嘴里还说着醉话。喝醉后卧于芍药从中,酣然入睡,梦中呓语,周围花瓣相拥,可见其娇憨可爱、不拘小节。



11.(1)C

(2)示例一: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

示例二: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

示例三:指文明儒雅之风传承于此。

(3)斯文扫地:指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有辱斯文:说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话,或是做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事情。

斯文一脉: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

斯斯文文:形容举止文雅有礼。

(4)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成人之美”。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而“成人之美”践行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这种“成人之美”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起来并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就能够做到。另一种是为别人创造条件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甚至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理,将遗憾、痛苦甚至是失败等留给自己,将“美”留给他人。这样的人更加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

【解析】

参考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12.(1)苏安恒犯颜直谏。苏安恒在“大臣畏祸无敢言”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直谏太后忌讳的“让东宫”一事,足见他是以“勿欺”“犯之”事君的。

(2)①忠义诚信思想。“勿欺”为义,“犯之”显忠。②进言之道主张言而有别。进言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要因对象、目的而异。③“敬事父母”的为孝之道。侍奉父母要尊重、听从,即使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也要委婉劝止,即使自己的心意没被听从也不要怨恨。

【解析】

(1)章句①的观点是:服侍君主,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结合《匦》文“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苏安恒投匦上书……今太子孝谨,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胡不传位东宫,休安圣躬?”“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感”可知,苏安恒犯颜直谏,在“大臣畏祸无敢言”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直谏太后忌讳的“让东宫”一事。

(2)结合“勿欺也,而犯之”可知,孔子认为臣子服侍君主,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勿欺”为义,“犯之”显忠,可见其忠义诚信思想。

结合“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可知,事奉父母,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可见孔子认为侍奉父母要尊重、听从;真正孝敬父母,看到父母有过错了,应该劝谏。但是劝谏要懂得方法,要委婉,父母不听也不要心存怨恨。


参考译文:

①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宪问》)

②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里仁》)

13.(1)①苟且,马马虎虎;②如果,假如

(2)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手足无措。

(3)孔子认为“为政”就是正确、公正;执政者就要以身作则,给民众做榜样;如果执政者不能以身作则,就会导致国家政令不通;要“正名”把各自的身份角色确立起来,明确职责,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参考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 (《颜渊》)

子路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干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名实相副。”子路说:“有必要吗?您做的不在点上啊,为什么非要名副其实呢?”孔子说:“仲由你太轻率了。理性的人对于他不懂的事情,会持保留态度。如果对于事物的定义不准确,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会产生歧义;如果理解有了歧义,在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因为定义不准确产生的执行偏差,就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如果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赏罚就不起作用;如果赏罚不能发挥作用,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理性的人只要定义一件事情,一定不会有歧义,没有歧义就一定能实行。理性的人对于他要表达的观点,一点都马虎不得。” (《子路》)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子路》)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子路》)


14.深厉浅揭是个比喻句,以按照水的深浅采用不同的涉水方式来比喻不同社会的处世方式。水深比喻社会十分黑暗,只得听之任之,如涉水索性放下衣裳直接走过去;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如涉水时撩起衣服,免得濡湿。这里是荷蒉者对孔子的讥笑与潮讽。这句话也是一语双关,提示孔了:不必太固执,现在天下无道,应该去归隐,不要强行出来,出来就不能成功。

15.面对“天下无道久矣”、大道不行、礼乐难兴的状况,孔子对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这种无形的破坏周礼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慨,孔子在周游列国、恢复周礼、推行仁道的过程中,虽然被拘于匡,仍坚守礼乐文化;哪怕造到荷蒉者这类人的不解与嘲讽,仍坚守信念,知其不可却坚决为之。这充分表现了孔子在困境中执着追求、坚强不屈的献身精神。

参考译文:

①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论语·子罕》

②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论语·八佾》

③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论语·八佾》

④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说:“这个磬击打得有深意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真可鄙呀,磬声硁硁的,没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罢好了。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说得真果断啊!真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论语·宪问》

⑤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论语·宪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