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山东语文试题
导航

山东省肥城市2022届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语文试题

2022-05-15

2022年高考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糖(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社。
(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作者张勃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链接材料】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第一步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B.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
C.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D.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应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有机肥料,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B.二十四节气是天文与农学两方面知识高度配合的体系,只能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产生,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
C.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被全国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各族人民通过创造性利用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
D.只有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措施,使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日常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保障国计民生。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农业。
B.《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C.游牧文明的发展仅需要了解四季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没有细分节气的需求。
D.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原因。(4分)
5.张艺谋总导演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的序幕。请你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自己对这一设计的意图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到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他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
“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让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
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作为基层领导的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人哭成了一堆,这既是因为感到暂时有希望了,更是对他们的帮助充满了感动。
C.队长一家人吃糠团子,生活极其困难;老汉一家人缺少口粮,家中老人已奄奄一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艰难状况。
D.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文中“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过度饥饿而产生的绝望心理。
C.小说词语选用准确,“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中,“闯进”一词写出了老汉行为的鲁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民风粗犷。
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展示了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做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9.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以太中大夫京兆宋弘为大司空。弘荐沛国桓谭为给事中。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冬,十一月,赤眉暴乱三辅。帝乃遣偏将军冯异讨之,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保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
臣光曰:昔周人颂武王之德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B.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C.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D.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兆,汉代京城及所属四周地域的行政区域,后世称京城为京兆。它有时是京兆尹的简称。
B.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多淫靡之声,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受儒家排斥。
C.农桑,“农”指耕种田地,“桑”指植桑饲蚕,“农桑”是衣食之源,泛指手工业和农业生产。
D.关中,地名,即潼关、散关、蓝关、萧关四关之内的区域。现在的关中位于陕西省的中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弘推荐桓谭,希望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但他却奏出奢靡之音,让皇帝沉溺于其中,宋弘因此而不满,他后来再见到宋弘就局促不安。
B.寇恂因为严厉执法而与贾复产生了矛盾,贾复声称要杀了寇恂,寇恂则以蔺相如为榜样,把国家之事放在首要位置,不与贾复相互争斗。
C.在贾复的执金吾军进入颍川时,寇恂下令属县多提供用具,备足酒醪,当贾复想要派兵追赶他时,士兵却喝醉了,无法执行他的命令。
D.赤眉军在三辅地区横暴作乱,偏将军冯异以光武帝的告诫为指导方针,率领大军向西征讨,平定地方,传播威望和信义,所到之处,群贼大多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4分)
(2)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4分)
14.请简要说明司马光引用周人颂武王之德诗句“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的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自曹南至阳翟追怀江上旧游呈叔弟
吕本中
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
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
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
只今疲病嫌鞍马,十日同居眼暂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题来看,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从曹南转往阳翟的路上写给弟弟的,两人曾一同游过白沙江。
B.首联回顾往日与弟弟在白沙江上的亭子里饮酒话别的情景,“秋声”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心情。
C.颔联追忆了与弟弟同游的情景,其中上句流露出如苏轼《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畅快。
D.尾联表达了感激之情,诗人认为曾经与弟弟在一起的十天让自己暂时看到了光明,感到了惬意。
16.诗人在颈联中说“新愁常接旧愁生”,你能从诗中读出诗人的哪些“愁”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敌人入侵的紧张气氛,产生“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迫感。
(2)《伶官传序》中,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在古代诗歌中,“舟船”这一意象有多重含意,诗人可以借此表达孤独漂泊之情,如“______________”,也可以表达思归之意,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鸟笼效应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源于詹姆斯和朋友的一个赌注。1907年,詹姆斯与好友卡尔森一起讨论问题。詹姆斯提出,倘若卡尔森将一只鸟笼挂在客厅的显眼之处,,那么过不了多久,他一定会   ①   。卡尔森认为这不可能,于是二人就此立下了赌注。没过几天,鸟笼被挂在客厅的显眼之处,每一位访客看到空荡荡的鸟笼,都会向卡尔森发问:“教授,您养的鸟何时死了?”卡尔森不得不无数次澄清   ②   ,那只是一件艺术品。(    )。一段时间以后,卡尔森教授不得不去买了一只鸟,自动钻入了詹姆斯的“鸟笼”。
何谓鸟笼效应?它是指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在自己的内心挂上一只“鸟笼”,继而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入“小鸟”。这里的“鸟笼”就是人们的   ③   ,而“小鸟”则是在这种思维模式引导下做出的决定。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个答案显然不能让客人信服
B.客人显然对这个答案不信服
C.这个答案客人显然不信服
D.客人显然不信服这个答案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近年来,一种更具魅力、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韵味的树木,渐渐登上了北京秋天的舞台。它一出现,便以______的典雅气质,为首都北京增添了诗意。它大有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这就是北京的银杏。
我所居住的北京钓鱼台银杏大道,在全国著名的五大银杏大道中位居首位。①春天,路边缤纷的月季花争奇斗艳,银杏树则以一身青翠喜迎八方来宾。每到深秋时节,这条路被金黄的银杏叶渲染得______,有一种大国国都的气魄和神韵。秋风吹过,银杏叶随风飘落的瞬间,有着比落英缤纷更为震撼的观感,美得______。
自古以来,一谈到秋天便倍感寂寥,但刘禹锡偏说萧瑟的秋日胜过______ 的春天,不应该感到悲观失望。②在落叶纷纷的秋日,晴空一鹤,它是不屈的志士。细细一想,这不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形象写照吗?③在任何困难面前,这个崛起的民族都本着以昂然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看待一切。④“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热烈的红叶,有金灿灿的银杏,有直抵碧霄的无限诗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秋日情怀。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精美绝伦   光彩夺目   摄人心魄   方兴未艾
B.无与伦比   流光溢彩   摄人心魄   欣欣向荣
C.无与伦比   光彩夺目   惊心动魄   欣欣向荣
D.精美绝伦   流光溢彩   惊心动魄   方兴未艾
21. 下列对文中标有序号的四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将月季花和银杏树的不同生长表现作对比,反衬出银杏树独特美好的生命姿态。
B.句②运用暗喻,将不屈的志士比作晴空万里的鹤,表现出英勇不屈的顽强奋斗精神。
C.句③存在两处语病,应去掉“本着”或者“以”,并且把“心态”修改为“心理”。
D.句④中的破折号与“你不能用粗浅的方式阅读《乡土中国》——一本有思想、有深度的学术专著”中的破折号用法不同。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是北京的银杏,有着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颜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增进民生福祉注入了宝贵力量;为疫情阴霾笼罩的世界投射了一抹亮光;在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建设稳步推进;在尼日利亚,拉伊铁路开通运营;在亚欧大陆,中欧班列风雨无阻……同时,国内经济也因此得到了飞快发展。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各国运动员团结互助、努力拼搏,刷新了多项奥运会纪录。
材料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从上述二则或三则材料中你能得到怎样的感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由此产生”逻辑顺序有误。对应材料一的第二段“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知先有天人合一哲学,进而孕育二十四节气;且整个第二段都可看出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是重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项中“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表述都颠倒了逻辑先后顺序)

2.A(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项,“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于文无据,虽然从材料二第二段可推出“二十四节气需要天文与农学知识高度配合”,材料一第五段也明确指出“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这一事实,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并不能作为中国早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证明,因此这一结论于文无据。且不同文明体特点不同,并无优劣之分。

C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中“传承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和“创造性利用”之间是递进关系,选项中将“创造性利用”表述为方法途径,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表述为结果,曲解了句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是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且“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内在统一的,并非“丰富多彩”。

D项,“回归日常农业生产”信息概括不全。原文还包括“生活日用”,从“国家祭典”“习俗活动”“文艺作品”这些词语也可以得出。“才能保障国计民生”也夸大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3. 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包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两方面。A项,为事实论据,说明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可论证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B项,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审时》中“三才”思想与农业关系的论述,证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发达是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条件之一。C项,以游牧文明和材料中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论证,说明游牧文明不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从而证明具有农业基因的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D项,虽是事实论据,但是支撑的是材料二的观点,论证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且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各族共享的观点)

4. ①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②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③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④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说“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可见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

材料一第二段说“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糖(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见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

材料一第三段说“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可见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

材料二第三段说“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可见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5. ①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②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③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④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张艺谋为何要选择二十四节日倒计时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倒计时?首先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被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材料一最后一段说“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张艺谋这样做是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表达民族自豪感。

其次,是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材料一第五段说“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材料二最后一段说“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见张艺谋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借助冬奥会这个平台推广中国文化。

第三,冬奥理念与二十四节气理念一致,材料一第段说“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而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体现的也是团结合作的理念,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以二十四节气做冬奥倒计时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

相关链接中说“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可见以二十四节气做冬奥倒计时是表达希望与祝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 “这既是因为感到暂时有希望了,更是对他们的帮助充满了感动”错误,递进分析错误,老汉一家哭成一堆的主要原因是终于可以活命了,而非选项所强调的得到帮助后感动得哭了)

7.C(“‘闯进’一词写出了老汉行为的鲁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民风粗犷”错误,曲解文意,作者使用“闯进”一词是为了让读者体会到老汉因家人快要被饿死而迫切寻求帮助的焦急心情,而非“让读者体会到当时民风粗犷”)

8.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旁观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②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第二段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同时体现了田福军的强烈责任感。③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小说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展开叙述,更好地塑造了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叙事特点的能力。小说的叙事特点包括叙述视角、叙述顺序、情节安排的技巧及表现手法等。在叙述视角上,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到鼻子上去闻”“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这些句子中的“他”都是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在叙事顺序上,文章第二段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插入的是田福军的回忆和心理活动,从他的回忆和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面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破坏,田福军认为“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这既展现出田福军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又表现出他工作方式的灵活,“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表现出他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田福军对农村、农民的感情,体现了田福军的强烈责任感。在表达技巧上,文章采用多种表现手法。由原文“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可知,文章开篇采用了环境描写。“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运用的是心理描写,描写了田福军的心理活动。“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描写了田福军的一系列动作。文章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展开叙述,更好地塑造了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9.①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哪怕会因此承受一定的后果。②“文化大革命”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但田福军毅然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面对饥饿问题,他不顾个人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需要理解句子的含意,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句子含意的主人公行为。“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特点——矛盾和选择的综合体,以及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一综合体——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然后到文中找到田福军面临的矛盾和做出的选择,如第二段“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由此可知,田福军面临的矛盾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当时农民的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对此田福军做出的选择是“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这是基层工作者的工作,而他毅然选择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之中,这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如“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这又是田福军面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他“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复部将”指的是贾复的部将,“平之”语意完整,故应该在“复”前面断开,排除B、D项。“军营”是“犯法”的主语,“时尚草创”语意完整,故应该在“军营”前面断开,排除C、D项。“还”的意思是返回,“复以为耻”语意完整,故应该在“还”前面断开,排除B、C项)

11.C( “农桑”不包括手工业)

12.C(错在“多提供用具”“派兵追赶”。供具,陈设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之类。“勒兵”,带兵)

13.(1)桓谭到了,宋弘不给他席垫(座位)而责备他,桓谭叩头认错;过了很久,才让他离开。[关键词语“让”(责备)、“谢”(认错,道歉)、“乃”(才)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征伐不一定非要攻地、屠城,关键是平定地方、安抚百姓啊。[关键词语“非必”(不一定)、“略”(攻占,劫掠)、“要”(关键)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目的是说明光武帝的用兵思想和周武王的用兵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传布兵威和德行,安抚百姓;这是值得赞美的。(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15.D(本题考查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暂时看到了光明”说法错误。“暂明”应该是“一下子看到了光明”,有豁然开朗之意)

16.①别后对弟弟的思念之愁。诗题中的“追怀”、首句中的“醉别”都体现出诗人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感情,别后思念之愁自然蕴于诗句之中。②家中不断出现烦心琐事之愁。颔联上句“家事不随王事了”即表现了这一点。③身体状况堪忧之愁。尾联上句“只今疲病嫌鞍马”点明诗人此时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旅途之中疲病交加,故心生愁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诗题可知,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在从曹南前往阳翟的路上想起了和弟弟在江上游玩的旧事,作诗相赠,再结合首句中的“醉别”可知,此时两人不在一处,故诗中自然有对弟弟的别后思念之愁。领联是对旧游见闻的追忆,没有明显的愁绪。从颈联上句“家事不随王事了”可春出诗人有很多的家愁。尾联上句“只今疲病嫌鞍马”则写出了诗人疲病交加的状况,诗人因此生出愁意。

【诗歌翻译】

当初咱们分别时一起在白沙江边的亭子里喝得酩酊大醉,傍晚的寒蝉和高树都各自发出秋天里才有的清凉之声。乘坐小船顺风前行就如水鸟飞翔,雨点滴滴答答打在雕花的屋檐上发出环佩般的清响,国家的事情然已经平息了,但家事却没有完结,旧愁还没离去,新愁却已袭上心头。我的身体也早已大不如前,疲病之躯甚至连鞍马之劳都难以承受,回想往日还是十分感谢你,在与你交游的十天里,你让我一下子就看到了前途的光明,感到了人生的惬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老病有孤舟/危樯独夜舟 或:万里归船弄长笛

(本题6分,每空1分,第三小题中只要包含此意象的唐代诗句均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从前文看,“这个答案”承接前文,话题一致,排除B、D项;A项强调“答案”的效果,C项突出“客人”,排除C项)

19.①买一只鸟放进去  ②自己并不养鸟  ③固定的思维模式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后文“一段时间以后,卡尔森教授不得不去买了一只鸟,自动钻入了詹姆斯的‘鸟笼’”推断出,买了空鸟笼并放在显眼之处的结果是过不了多久,就会“买一只鸟放进去”,据此填写“买一只鸟放进去”。第二处,由“教授,您养的鸟何时死了?”可知,卡尔森澄清的内容是笼子里没有鸟,自己不养鸟,由此推测出填写“自己并不养鸟”。第三处,“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在自己的内心挂上一只‘鸟笼’”,继而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入‘小鸟’”可知,此处在阐释“鸟笼效应”的概念,且产生这种效应,即看到鸟笼就应该有鸟,是固定思维模式的结果,再根据“这里的‘鸟笼’就是人们的”推断出答案为“固定的思维模式”)

20.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精美绝伦:非常精致美好,别的都比不上。无与伦比: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语境修饰的是“典雅气质”,选“无与伦比”合适。第二处:流光溢彩:形容形象美好,光彩照人。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艳耀目。语境是指道路被金黄的银杏叶渲染得有光彩,选“流光溢彩”合适。第三处:摄人心魄: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语境是指银杏叶随风飘落的美感画面,选“摄人心魄”合适。第四处:方兴未艾:刚兴起尚未停止,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势繁盛。语境修饰的是“春天”,选“欣欣向荣”合适)

21.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反衬”错,是为了突出月季和银杏树的各自特点。B项,“将不屈的志士比作晴空万里的鹤”错,根据原文“晴空一鹤,它是不屈的志士”,是把“鹤”比作不屈的志士。C项,“把‘心态’修改为‘心理’”错,“积极进取的心态”搭配正确,不需要修改。D项,文中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选项中表示补充说明。用法不一样。)

22. ①原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了银杏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银杏装扮了北京的秋天,更有代入感。

②原文中副词“大”的运用,使感情强烈,突出表现北京银杏的魅力和诗意。

③“这就是北京的银杏”一句单独置后,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6分,每条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先找出不同,然后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最后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原句中“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换了装”赋予了银杏人的情态,写出了银杏装扮北京秋天的动态感,比改句“让北京的秋天换了颜色”更有代入感。
原句中“大有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比改句“有着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多了一个“大”,“大”在此处是副词修饰“有”,突出了北京银杏的魅力和诗意,使感情表达强烈。
原句中“这就是北京的银杏”是单独一句,放在句末,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改句“它是北京的银杏”放在句首,作句子主语,起不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四、写作(60分)依照2021年高考语文新课程Ⅱ卷评分标准执行。
命题意图:
如今的世界,随着互联网和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同住一个地球村的概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独岛,和其他国家和个人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只站在自己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来考虑,路往往越走越狭窄,发展也会走进死胡同。相反,如果有一种高度,有一种远见,有一种大格局,有一种包容的胸怀,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该材料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联系和发展角度辩证思考,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等层面全面思考,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立意指导:
第一则材料,可以指向大国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可以谈助人就是助己,也可以谈格局和高度。
第二则材料,指向比较明确,团结互助,共创佳绩。材料重点突出“一起”“共同”。
第三则材料,想要自己成功,同时要帮助他人成功;在为他人点亮一盏灯的同时,实际上也照亮了自己前行的路。
全面考虑三则材料,取其交集。可以谈格局、高度,也可以说互利共赢。有了大的格局。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成就自我。
可以联系国际的利益结盟,国家经济一体化,社会上狭隘的小团体,企业发展的自我封闭和内耗,工作、学习方面的内卷等。
参考立意:
1.团结互助,一起向未来
2.立己与立人
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4.为他人点亮一盏灯
5.博大胸怀,成就自我
附:【文言文翻译】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这天,任命太中大夫京兆人宋弘担任大司空。宋弘推荐沛国人桓谭担任给事中。光武帝命令桓谭弹琴,喜爱他奏出的浮靡的音乐。宋弘听说这件事后,不高兴;等到桓谭出宫,就穿着朝服在府上正襟危坐,派官吏召桓谭。桓谭到了,宋弘不给他席垫(座位)而责备他,桓谭叩头认错;过了很久,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会聚群臣,让桓谭弹琴。桓谭见到宋弘,失去其常态。光武帝感到奇怪就问他,宋弘离开坐席摘下冠帽道歉说:“臣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以忠正之音引导皇上。可是他却让朝廷沉溺和喜欢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这是臣的罪过。”光武帝变了脸色,向他表示歉意。秋天,贾复向南攻击召陵,平定了召陵。贾复的部将杀了人,颍川太守寇恂抓捕到这个部将,关进监狱。此时还处于国家初创时期,军中的人犯了法,大多予以宽容,寇恂则在市场上处死了这个部将。贾复认为这是耻辱,军队返回时路过颍川。对身边人说:“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用剑杀了他!”寇恂知道了这个计划,不想与其相见。他姐姐的孩子谷崇说:“我是将领,能够带剑侍奉在您身旁。突然有了变故,足够抵挡。”寇恂说:“不能这样。从前蔺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于是下令属县准备丰盛的食物,备足酒醪;执金吾军队进入州界,每个人都得到两个人的酒食。寇恂出去在路上相迎,又称病回府。贾复带兵想要追赶他,可是吏士都喝醉了。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就征召寇恂。寇恂到了,被引见光武帝;当时贾复已经先在座位上,想起来回避他。光武帝说:“天下尚未平定,两虎怎么可以私下相斗!”于是两人相并而坐,极尽欢乐之情,然后一起坐车出宫,结成好友而离开。冬天十一月,赤眉军在三辅地区横暴作乱。光武帝就派遣偏将军冯异讨伐他们,光武帝告诫冯异说:“三辅地区遭受王莽、更始的祸乱,生灵涂炭,百姓无所依靠,无处诉苦。将军如今奉令讨伐那些不法之徒,那些投降的营寨,遣送他们的将领到京师来;遣散百姓,让他们经营农桑;毁掉他们的营壁,不要使他们重新聚集。征伐不一定非要攻地、屠城,关键是平定地方、安抚百姓啊。众将并非不善于作战,但他们喜欢虏掠。你本来就能统领吏士,时时要想到谨慎不超越规矩,不要让郡县的百姓感到痛苦!”冯异叩头接受命令,引兵西进,所到之处传播威望和信义,群贼大多投降。
臣司马光说:从前周人称颂武王之德说:“宣扬令人怀念的美德,我所到之处只求安定。”说的是王者的用兵意图在于传布兵威与德行、安抚百姓罢了。光武帝之所以夺取关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思想。难道不值得赞美吗!肥城市2022届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